新聞
漁村永續轉型 里海精神盼人海和諧共生

海岸漁村是仰賴漁業資源的人類生活聚落,受到海岸、環境、社會、經濟變遷及資源減少等影響,面臨著永續發展的困境。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以下稱水試所)近年配合相關政策,逐步推動漁村轉型的里海願景工程,研究人員自108年起深入新北市卯澳、宜蘭縣東澳、以及澎湖縣菜園等社區,協助居民對地方及生態產生認同,自主地投入里海實踐,保全活用沿海生態系統以增進漁村韌性。

新聞
嘗一口澎湖海風與陽光 冬日限定的菊島鮮味

多數人對澎湖的印象,從早期的天人菊與跨海大橋,到觀光漸盛而被頻頻造訪的離島桶盤、七美與望安,以及春夏兩季吸引眾多人潮的花火節。距離臺灣本島不過數十分鐘飛行時間的澎湖,儼然成為享受海景與品嘗鮮美海味的首選;受疫情衝擊而取消出國行程的今年,澎湖更成為無論年節假期或周休二日,納入必然造訪的旅遊清單。

新聞
臺灣淺堆慘遭長期抽砂、覆網嚴重 水試所將著手資源調查

台灣淺堆位於臺灣海峽南部,是面積約有臺灣3分之1大的澎湖傳統漁場,中國大陸的鐵殼抽砂船及搬運船近年來經常聚集在這裡違法抽砂,恐造成附近海域的水文浩劫;同時,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日前在臺灣淺堆進行調查也發現,此處海底覆蓋漁網情形十分嚴重,有可能是中國大陸在此進行滾輪式拖網撈捕。

農業經營
澎湖秋冬作物的守護者!無葉檉柳防風林 以農林混植法抵禦鹽風損害作物

無葉檉柳防風林帶與硓?石牆是澎湖地區並存的農地特色人文景觀,見證了先人智慧的傳承與現代永續發展的理念,勾勒出具有三生功能(生產、生活、生態)的澎湖特色農業與景觀。

新聞
連澎湖人都沒見過的石滬! 青年建平台要和世界分享臺灣之美

七美雙心石滬是不少遊客到澎湖必訪的景點,但其實澎湖還有多達700座石滬散落在各個小島。隨著漁業科技的進步以及從漁人口的衰退,許多石滬只能就地崩塌。2017年楊馥慈與曾宥輯成立離島出走工作室,調查與保存石滬修復技術,他們走遍澎湖搜集石滬文獻、空拍上百座石滬,近期他們把部分珍貴的調查資料上線,要與全世界分享澎湖的石滬之美。

新聞
澎湖海域變乾淨了!清出9萬公尺海底覆網 再現海洋新生機

四面環海的澎湖群島,不少島民是以海維生,海洋更是澎湖漁業的經濟命脈。但是由於過去許多爭議漁法,以及保育觀念不足,以致海洋生態惡化。為了維護海洋,澎湖縣政府與漁業署共同推動多項海洋活化政策,希望逐步復育海洋環境、讓漁業資源得以永續。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半年清出近9萬公尺陳年漁網 澎湖明年將實施網具實名制

四面環海的澎湖群島,不少島民是以海維生,但在漁法和海流的影響下,漁民要能在討海生涯中不遺落網具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光是今年3月至9月就清理出8萬9430公尺的陳年漁網,幾乎是澎湖群島海岸線的5分之1!今年在中央經費的協助下,澎湖縣政府及計畫團隊已找出海域沉網熱點,表示會繼續與澎湖海洋志工合作,針對熱點規劃清除作業;此外,明年1月也將實施網具實名制,希望慢慢減少網具停留在海裡的時間,不再造成海洋負擔。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澎湖東西吉海域執法喬不攏 海洋保育待溝通

2年前,澎湖四島國家海洋公園內東西吉廊道,因是否要劃設禁漁區,引起地方政府與保育人士爭端,日前更傳出執法爭議。負責澎湖四島國家公園執法的保七總隊第七大隊小隊長蕭再泉在臉書貼文表示,部分漁民違法在東西吉廊道手釣非洄游性魚類數次,已開單告發,希望海管處硬起來,對違規漁民開罰。不過,海管處並不認同,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企劃經理課課長張仲佐表示,海管處已優先針對海洋環境破壞嚴重的毒、電、炸方式,以及底刺網行為進行取締,其他漁法則需地方共識漸進式推動,並會在國家公園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中討論。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澎湖縣預告距岸一浬內刺網作業規範 農漁局:歡迎漁民反映意見

繼基隆市、屏東小琉球漁會與新北市針對刺網進行規範,澎湖縣政府近日也預告「澎湖縣(含離島)一浬海域禁漁區有關限制事宜」草案,規範10噸以下漁船筏單層刺網使用時間及刺網實名制,實施後違反規定者將處3萬以上、15萬以下的罰鍰。澎湖縣農漁局表示,草案預告即日起至6月20日,漁民若有其他意見,可在預告時間內向局處反應。

新聞
【漁業人物誌】臺灣海上箱網養殖第一人──陳怡甲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2018年發布《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指出,全球捕撈和養殖魚類的總產量將在2030年達到2.01億噸,比目前的1.71億噸高出18%。其中,漁獲增長以養殖漁獲為大宗,已達到整體漁貨量的53%。
隨著全球人口增加,對水產品的需求節節上升,但捕撈已達極限,今後必須依賴水產養殖才能滿足人類對水產食物的需求。雖然臺灣內陸水產養殖面積小,但四面環海的優勢可充分發展海洋養殖,所以海上箱網養殖可說是臺灣漁業的明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