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人物誌】臺灣海上箱網養殖第一人──陳怡甲

內容提供/漁業廣播電臺 文/吳雅莉 圖片提供/吳雅莉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2018年發布《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指出,全球捕撈和養殖魚類的總產量將在2030年達到2.01億噸,比目前的1.71億噸高出18%。其中,漁獲增長以養殖漁獲為大宗,已達到整體漁貨量的53%。
隨著全球人口增加,對水產品的需求節節上升,但捕撈已達極限,今後必須依賴水產養殖才能滿足人類對水產食物的需求。雖然臺灣內陸水產養殖面積小,但四面環海的優勢可充分發展海洋養殖,所以海上箱網養殖可說是臺灣漁業的明日之星。

洞燭先機,發跡箱網潛力股

在1970年代,臺灣澎湖有位洞燭先機的漁民,嗅聞到箱網養殖的潛力,也開啟漁業的另一項發展,他就是箱網養殖領航員──陳怡甲。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陳怡甲1952年出生於澎湖縣嵵裡里,生長在漁業世家,國小畢業後便跟隨著父親,一起在沿岸從事牽罟。回憶起兒時,他說牽罟可以養活全家,因為當時魚類資源豐富;因此當他服完兵役後,仍繼續留在家鄉,從事漁撈作業。

早在1978年,陳怡甲就率先大膽投入箱網養殖漁業,當時可說是前無古人。聊起當時怎麼會從漁撈轉而經營起箱網養殖,陳怡甲笑說:「一切都是緣分。」

原來某次偶然下,他翻閱一本日本書籍《如何養箱網》,他發現書中所敘述箱網養殖的環境條件恰巧跟澎湖蒔裡里的海洋環境很像。由於蒔裡里的海灣呈現月牙型,是魚類棲息、產卵及生長的最佳環境,魚苗種類豐富,飼料來源也不成問題,於是他決心投入,成為全臺業界箱網養殖第一人。

臺灣箱網養殖領航員陳怡甲

颱風重創,催生高彈力箱網

剛開始養殖時,陳怡甲從石斑魚苗著手,海灣裡隨處撈就有,於是他抱持著試驗的心情做做看,令人開心的是,魚苗竟可在短時間內養大成魚;但也有挫敗的時候,當時完全沒想到網具會因為附著過多的生物,才用了3個月便斷裂。雖然首次箱網養殖算不上成功,但也滿足了他的好奇心,驅使他開始研究,哪裡失敗就補強哪裡,一步一腳印,自己慢慢摸索、慢慢研究,一點一滴累積了豐富箱網養殖的經驗。

箱網養殖慢慢上手後,陳怡甲原以為將踏入順遂的養殖人生,怎知1986年韋恩颱風肆虐澎湖,狂風暴雨造成箱網損失慘重,當時颱風的威力,讓他至今還心有餘悸。颱風強襲雖然打破了他的生財工具,但卻沒有擊倒他的信心,他仍深信箱網養殖的前途一片看好,經過這次的颱風,他有感而發:「人生遇到困境不見得是壞事,是教我們要做最壞的打算,才能有一線生機。」

雖然颱風一夕之間讓他的努力付諸流水,但也啟發他決心改變箱網的網具結構,捨棄原先日本的硬式箱網,改為尋找能克服澎湖的東北季風及颱風來襲的網具,要具備一定柔軟度、能隨風浪起伏,且不影響網具張力及結構。為此,他與現任的國立澎湖科技大學翁進坪校長共同合作研究,成功改良出高彈力箱網養殖,也申請到專利。

陳怡甲(紅衣服者)細心照料每尾魚,堅持買好魚苗、好餌料、為環境品質做好把關。

用心護食安,立足不敗之地

如今,箱網養殖在全臺蓬勃發展,農委會漁業署也輔導成立全國箱網養殖協會,陳怡甲也在眾人推舉下,擔任起當時的理事長一職,配合漁業署政策,全力推動食品安全,也輔導業者推出第一張魚的身分證。談起食安,陳怡甲相當重視,而他的養殖場也取得了全國第1個國家品質標章「澎湖優鮮」的驗證證書,年年通過多次嚴格審查機制,確認無多重動物用藥及重金屬殘留,透過層層把關,確保水產品品質安全又安心。

他認為養殖要成功不外乎:「魚苗要健康,餌料也要健康,品質及環境管理好,這樣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實地參訪陳怡甲的箱網養殖場,所有的餌料都是當天買的下雜魚,而且他親自監控魚場、餌料及環境,把魚當成自己的小孩般照顧,從早忙到晚也不覺得累。也就是這樣的堅持、用心呵護,讓他立足箱網界40年,憑藉著好經驗、好技術,也榮獲1997年全國模範漁民獎、1993年全省養殖經驗發表會第二名的殊榮肯定。

陳怡甲榮獲1997年全國模範漁民獎。

堅守品質,與海共伴一生

現年已67歲的陳怡甲,每日與海為生、與魚共處,身旁多了2位得力助手,他的大小兒子也放下原先的工作,回鄉一起打拼,傳承他的精神與技術。陳怡甲也表示:「別人的興趣是玩千萬跑車,但我想買一台自己喜歡的漁船,然後每天到大海中釣魚,優遊在海洋。」身為海之子的他笑說:「我沒有退休的計畫,一輩子都要與海為伍。」

雖然他現今的箱網養殖場規模並非全國最大,但他細心照料箱網中的每尾魚,養出最高優質的魚類,秉持著對食安的堅持,要求最高品質,就是希望將最好的魚送到消費者口裡。面對箱網產業的未來,他也深具信心:「箱網有多強,國家就有多強!」從這位全臺箱網領航員的口中,我們可以感受箱網養殖的潛力,未來必為推升臺灣漁業挹注豐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