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域變乾淨了!清出9萬公尺海底覆網 再現海洋新生機

於北海海域清出沉在海底超過25年以上的海底覆網。

採訪/張武侯 撰稿/戴靜宜  攝影/游忠霖

四面環海的澎湖群島,不少島民是以海維生,海洋更是澎湖漁業的經濟命脈。但是由於過去許多爭議漁法,以及保育觀念不足,以致海洋生態惡化。為了維護海洋,澎湖縣政府與漁業署共同推動多項海洋活化政策,希望逐步復育海洋環境、讓漁業資源得以永續。

漁業資源是漁民賴以為生的生存命脈,然而澎湖海域這十幾年來,內海生態惡化、漁獲逐年下滑、漁業資源大受影響。澎湖縣政府為復育海洋生態,日前祭出「海洋活化12箭」,宣布展開海洋活化12項新政策,一一正面迎擊海洋生態各項挑戰,要讓澎湖海域能再現新生機。

「海洋活化12箭」方案,包括污水處理2022年完成率達60%、餐飲業裝設油水分離設備、監督海上平台業者、減少箱網養殖殘餌、禁用化學洗網劑、限期禁捕、刺網及定置網實名制、管理立竿網具、無籍船合法化、潛水器及空氣軟管搭配魚槍打魚改為刑事罰、清除海底覆網、棲地復育及種苗放流12項。其中清除海底覆網、刺網及定置網實名制以及棲地復育這幾項政策執行更是成果顯著。

海底覆網覆清除。(圖片提供/澎湖縣政府)

海底覆網 破壞棲地影響生態

澎湖縣面臨的民生議題,大多與海洋有關,其中之一即是海底覆網的問題。過去,漁船出海碰到漁網破損、不堪使用時,大海便是現成的垃圾場;加上許多漁船使用底刺網與流刺網捕魚,這些漁法容易使漁網與海底的沉船或珊瑚礁牢牢勾住,迫使漁船只有斷網脫困。久而久之,澎湖縣沿海周遭累積為數不少的海底覆網。

這些因為不當作業或任意棄置損壞的漁網,往往纏繞於海底並覆蓋在珊瑚礁或岩礁上,導致珊瑚礁白化、死亡,影響魚類棲息繁衍,也連帶造成魚群減少與棲地破壞。過去澎湖縣政府也努力清除海底覆網,但礙於每年只有數十萬的經費,能做的實在有限。

清除後的覆網都可看到珊瑚附著,可見它對海洋生態的傷害性。

為了解決這些嚴重破壞漁業生態的問題,漁業署近兩年特別補助澎湖3億2千萬元,執行清除覆網、海洋生物復育、烏崁栽培漁業示範區等作業。有了漁業署的經費挹注與大力協助,澎湖縣政府擴大產官學研鍵結與跨領域結盟,透過資源整合打撈礁區的覆網,期能恢復珊瑚礁區的生態功能。縣府並已找出海域沉網熱點,光是2019年3月至9月就清理出將近9萬公尺的陳年漁網,幾乎是澎湖群島海岸線5分之1的長度,相當驚人。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局長陳晶卉說明,縣府與高雄科技大學合作執行覆網清除工作,預計3年清除海底覆網18萬公尺,2019年已清理出近9萬公尺,達清除目標的近半數。除了委託澎湖數間潛水店家、義消救難大隊等所組成的海洋志工清理水底覆網,也一併進行珊瑚礁健康指數調查行動(Coral Watch),2020年將會延續計畫成果,對2019年蒐集的覆網熱點進一步規劃清除的時間排程。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局長陳晶卉說明,縣府與高雄科技大學合作執行覆網清除工作,預計3年清除海底覆網18萬公尺。

覆網清除大工程 政府攜手志工共同努力

陳晶卉指出,為避免漁船在海上作業時,直接將破損的漁網丟入大海,農漁局更編列了600萬元經費,以每公斤10元收購漁船載回的破損漁網,並培訓潛水種子會員,期望傳承覆網清除經驗。而為了觀察海底覆網的作業狀況,陳晶卉還曾跟著作業人員深潛入6米深的海域實地觀察,也深切感受到清除覆網的迫切性。

為了活化內海牡蠣養殖,清潔網具及繩索嚴禁使用污染性清潔劑。

在各界合作與志工的努力下,覆網清除進度已超前許多,海釣船船長陳怡銘即是貢獻心力的志工之一。「從父祖輩開始,我們就是討海過日子,在潛水打魚時,看到海底的覆網情形,發現生態被破壞相當嚴重,於是我就自動加入清除覆網行列。」陳怡銘說,從2018年5月開始至今,眾人合作所清理出的海底廢棄漁網,估計已達40噸以上。

潛水入海底清除覆網,事實上是一個頗為危險的工作。難度在於海流不穩定,在視線不佳的環境中作業, 更具有許多難以掌控的危險性。陳怡銘說,基於安全性考量,30米內的深度是他們的底線,通常以兩人為一組,一人拿海底攝影機拍攝,一人執行清除作業,並相互顧及安全與防護。在清除沉廢船的覆網時,有時還會被船隻的鋼製品劃破呼吸管,此時就必須浮出水面,上船更換裝備後才能再度下水,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專業技能與豐富經驗。陳怡銘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海洋志工投入,「除了覆網要清除,還要教育漁民,海洋生態的保育,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

海釣船船長陳怡銘說,從2018年5月開始至今,眾人合作所清理出的海底廢棄漁網,估計已達40噸以上。

管制從源頭做起 實施刺網及定置網實名制

農漁局除了清除覆網、獎勵回收之外,更具體實施漁具的「實名制」。因為在覆網清除過程中,發現打撈工作只能治標無法治本,要真正解決覆網問題,還是得從源頭做起。也就是規定刺網漁具上的浮球、浮子要標明漁船名稱與編號,並要求漁民主動通報網具遺落海域,以便縣府掌握位址即時清理。目前雖然沒有罰則,但未來不排除對沒有通報的遺失網具加收清潔費,讓漁民對自己的維生工具負責,並建立舉報專線系統,更能有效率掌握海底覆網的熱點。

澎湖刺網船網具實名制已於2020年元旦開始實施。

在實施的成效方面,陳晶卉指出,澎湖縣現有的5組定置網已全數完成網具實名制,澎湖近海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淳永則表示,刺網實名制部分,現有的漁船大多已實行。王淳永的刺網漁船,主要撈捕洄游性魚類,「對於廢棄漁網污染生態的問題也深刻有感,因此除非漁網流失無法撈起,否則都會將損壞的漁網載回港修補。」王淳永並肯定政府的漁網實名制,認為此措施對海洋的生態及保育,具正面幫助。

另外,「海洋活化12支箭」其中一支箭就是掃蕩非法立竿網。過去沿海遍設的立竿網,雖是傳統技法,但也形成「海障」,對於出入船隻造成安全疑慮,因此縣府明定設立時間移除。陳晶卉指出,農漁局現已移除9千多支的立竿網,掃除海障、維護行船安全。

漁法轉型及海洋活化 維護沿近海漁業資源

海洋活化則是澎湖縣府下一個施政重點。澎湖內海過去由於洋流活化不佳,造成海水優養化,陳晶卉對此指出,目前除了實施禁用化學洗網劑,養殖業者的殘餌狀況也已大有改善。另外為復育沿岸漁業資源,今年海膽幼苗更野放了7萬餘粒,之後也將陸續再進行其他魚、貝類繁養殖及放流,藉以增裕海洋資源量。

澎湖距岸線1海浬內,每年1、2、7、8月禁止所有網具,其餘月份開放網目3公分以上刺網、10噸以下漁船作業。

農漁局也明文公告明定禁漁區、禁漁期及有關限制事宜。陳晶卉表示,這項規定包括每年1、2、7、8月間,禁止漁船進入澎湖縣沿岸最高潮線起,向外延伸1浬海域內作業。另外,為維護沿近海漁業資源及仔稚魚棲息繁衍,未來也將研議近海1浬內禁止使用流刺網。只是因為沿近海從事底刺網漁業多為小噸數漁船的家計型漁民,一旦限制刺網使用,如何協助這些漁民轉型,是縣府政策推動前需規劃的配套。

種種政策與作為,都是為了讓澎湖的海洋生態保育得以永續,目的是希望回復沿近海的漁業資源。因為海洋是上天賦予澎湖最寶貴的資產,只是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必須集眾人之力維護,才能讓海洋活化、讓漁業生生不息。

本文轉載自399期《漁業推廣》月刊,原文標題〈活化海洋多箭齊發 澎湖海域再現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