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神明好農情】走進布農族部落賞鳥,聽神話

在布農族神話中,有一種叫Haipis的聖鳥,現代稱為紅嘴黑鵯,一身烏漆墨黑,頂著龐克髮型,有雙紅色鳥仔腳及紅色鳥喙,聲音帶著孩子氣,有時喵喵叫,有時像在說「小氣鬼、小氣鬼」。布農族代代相傳,紅嘴黑鵯在很久很久以前拯救了全族人,聽起來就像「漫威英雄」一樣神。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夜裡的鵝黃燈光──咑瑪糆

咑瑪糆(Tmmyan),泰雅醃豬肉,和阿美族的喜烙(Silaw)齊名,是泰雅族代代相傳、廣受族人喜好的食物,也是款待客人必備的料理之一。傳說中第一次嘗試咑瑪糆的人特別受歡迎,因為大家都想看到品嚐者臉上,那道瞬間微妙的神情……因颱風海葵過境,採訪順延了一天。抵達宜蘭大同鄉,山邊清晨天色尚不明朗,雖未見放晴,但已無風雨。沿玉蘭社區蜿蜒的小巷,徐徐順山而上,途中盡是原住民部落景觀,路的盡頭「田媽媽泰雅風味館」招牌映入眼簾。

竹床臺
土地
【非關爬山】上山採竹

在泰雅族傳說中,離世的族人會經過彩虹橋,女人的靈將回到苧麻的莖裡,在一經一緯的織布過程中,持續溫暖著後代子孫;男人則會回到竹管,搭建起一幢幢竹屋,遮風避雨,守護家園。

泰雅獵人Yukan_蟹籠
封面故事
遊走藍與綠之間,尋找失落的青毛蟹

大大小小,或圓或方的岩石滿布溪床,造就了溪水的千萬種風情,時而是清藍透亮的純真淺灘,時而是暗藏漩渦的老練深潭,時而又是熱情激盪的白花瀑布。兩岸的叢林巨獸圍攏過來,唧唧蟬鳴與隆隆溪水迴盪在山谷之間,應聲唱和。礫石灘上形跡難辨的動物殘屑,獵人拾起仔細查看,「是青毛蟹,老鷹吃的。」

封面故事
竹鐮幫出動!跟時間賽跑的採筍行

泰雅卡普部落的生活點滴,很多都與桂竹有關。女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撿竹籜賺零用錢的兒時樂趣,男人從小就跟著爸爸伐竹,直到1980、90年代竹產業沒落,才離開部落從事其他工作。然而,無論到哪工作,只要筍季到來,族人就會回到部落、回到竹林採筍——如果說竹是泰雅文化的起點,筍便是回家的理由。

封面故事
深耕伐竹、跨領域轉型!泰雅竹鐮幫衝破產地重圍

推動臺灣竹材產業鏈升級,扭轉國產竹材價格競爭力不足是癥結所在,因此近年針對竹產業上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簡稱林務局)整合資源,實施生產合作社、集材機具補貼和竹材分等模式等一系列政策;身為臺灣桂竹最大產地,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也參與各項計畫,以重建地方竹業為初衷,一同扭轉《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上路後,竹產地缺工、生產力下降和高勞力密集等劣勢,挑戰伐竹產業轉型加值的各種可能!

新聞
【山林本事】泰雅竹鐮幫 揮出臺灣竹劍天下

復興山區蓊鬱的桂竹林中,泰雅青年們奮力揮刀砍竹,下游竹劍工廠、眼鏡品牌接棒投入,一刀一劍揮出竹產業的希望。從產地到市場,一心尋回輝煌的竹業史。

農業技術
散播原鄉好味道!泰雅族常見野菜栽培秘技

近年來保健養生及身土不二的觀念逐漸成為風潮,本土可食用野菜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寵兒,尤其原住民部落自古以來具有利用野蔬的文化特殊性,又能適應在地環境,再搭配休閒農業的發展下,這些具有原鄉特色的野菜,亦為原鄉地區吸引遊客消費的特色之一。

封面故事
天地祖靈的贈禮,潛入清流追尋真正的魚

在酒杯裡倒滿米酒套保力達B,一杯敬天,一杯敬河神,再一杯一飲而盡。喃喃念完獻給天地祖靈的祭告詞,顏紹家(Payas)帶著魚叉,全身浸入冰寒的急流,尋找魚的蹤跡。本業是筋絡舒壓師的他,在環島服務客人之餘探索野外祕境。對野地生活的直覺熟稔、漁獵的矯健身手,可追溯到骨子裡流的,泰雅與賽德克的獵人血液[註1]。

封面故事
到原生香料的秘境,嘗一口泰雅文化的辛香

在有薄霧的美人山相伴、相思樹圍繞的烏來葛思悠農場裡,泰雅族人李秀菊領著我們在梯田間爬上爬下,辨認泰雅族的原生香料植物——馬告、刺蔥和土肉桂。我們逐一嗅聞、品嘗,聽她用拉長尾音的泰雅語調述說故事,思緒飛越山頭,在烏來與她新竹尖石的老家間移動,進入香氣瀰漫的香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