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原生香料的秘境,嘗一口泰雅文化的辛香

文字/曾怡陵 攝影/陳建豪

在有薄霧的美人山相伴、相思樹圍繞的烏來葛思悠農場裡,泰雅族人李秀菊領著我們在梯田間爬上爬下,辨認泰雅族的原生香料植物——馬告、刺蔥和土肉桂。我們逐一嗅聞、品嘗,聽她用拉長尾音的泰雅語調述說故事,思緒飛越山頭,在烏來與她新竹尖石的老家間移動,進入香氣瀰漫的香料旅程。

退而不休 將祕境打造成香料農場

十多年前,李秀菊與先生從公家機關退休後,覺得每天宅在家也不是辦法,想起婆婆在烏來山上有塊地。「我跟老公說,我們去山上做做工、種種菜,中午可以來這邊休息,晚上再回家,那時候根本沒有要對外開放。」用手描繪對面美人山的垂髮、鼻子、胸部,說起這裡的美景讓她朋友屏息,農場也頻頻被催促著對外開放。她叫來挖土機整理荒草雜木,用五分地種植有機原生及外來種香料、蔬果和樹木。

墾植至今,已有超過兩百棵馬告,還有刺蔥和土肉桂這些泰雅族常用的香料植物。農場內原本就生長這些植物,李秀菊更擴大栽種,希望讓來訪的人認識泰雅原生食材。馬告分布於新北烏來、新竹尖石、南投等地,因為根系容易水傷,多生於海拔100至1500公尺排水良好的山區。春天栽種,三年後才會開花結果,6、7月採收。「以前看到馬告,都是拔一拔丟掉,沒想到它的市場價值那麼高,現在看到都當寶貝了。我慢慢回想以前老人家煮菜都用馬告,所以現在我們在料理上也盡量採用。」

泰雅部落常見的山上香料還有刺蔥和土肉桂,刺蔥於春天栽種,秋季時葉子由嫩轉熟,要在葉背尖刺消失前採收,否則香氣會變得淡薄。刺蔥整株皆有刺,李秀菊說起族人會砍樹根泡藥酒時,露出驚恐的表情,「我想說是怎麼辦到的,都是刺!」土肉桂則分甜味跟辣味品種,7月後葉子轉為深綠時採收,香氣比較濃郁。年幼時,李秀菊常看部落長輩將採來的馬告、刺蔥、土肉桂的葉和樹皮晒乾、磨粉,以方便料理。馬告偏好新鮮食用,以品嘗濃郁的辛香;若有剩餘,在沒冰箱的年代,還會取竹管塞進新鮮馬告和鹽巴,再用葉子封口,貯存一整年的用量。現在則是放冷凍,存放好幾年仍保有香氣。

你家沒有馬告 你就不是泰雅族

泰雅族家家戶戶幾乎都有馬告,李秀菊笑著說:「你家沒有馬告,你就不是泰雅族。」但馬告可不只是泰雅族料理的尋常香料而已,她記得老家隔壁一位婦人曾因酒醉誤喝農藥,鄰居緊急在她口中塞滿馬告並送醫,灌腸後撿回一條性命。「醫生也覺得很神奇。」奶奶則是用馬告讓拔鴨毛的工作更輕省,「鴨毛很不好拔喔,她就用馬告塞牠嘴巴,一陣子那個鴨就昏昏沉沉了,鴨毛變得很軟,就很好拔了。」

猶記得母親說當初奶奶並不知道馬告可食,每次上山路上都看到一棵漂亮的馬告樹,一粒一粒的果實很誘人。品嘗後發現味道香嗆,身體又沒有出現麻痛等異常,就大膽用於料理,發現與烤肉意外合拍。李秀菊也延續奶奶的實驗精神,嘗試將香料用於各式料理,受到客人歡迎,「也有失敗的經驗啦,像土肉桂煎蛋。但客人也很聰明,吃不完就說量太多,打包!」

泰雅族人除了視馬告茶為日常飲品,也是解酒聖品。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