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爬山】上山採竹

竹床臺

製作中的竹床臺。

文字.攝影/楊理博

在泰雅族傳說中,離世的族人會經過彩虹橋,女人的靈將回到苧麻的莖裡,在一經一緯的織布過程中,持續溫暖著後代子孫;男人則會回到竹管,搭建起一幢幢竹屋,遮風避雨,守護家園。

已經不記得是在哪裡讀到這段文字,但那先人的靈與植物的靈融為一體、守護在側的圖像一直烙印在心中某個角落。倚山而居之後,生活與植物形影不離,每天放進嘴裡的、手上敲敲打打削削切切的,都是各種植物。我才發現,泰雅先祖並沒有胡謅,竹子之於人的生活,確實占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

住家的後山坡上,有著大片的桂竹林。過去政府曾積極推廣竹產業,部落周邊的山坡地廣植桂竹,成為重要經濟作物。後來隨著全球經濟環境轉變,臺灣的竹製品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桂竹林也就這麼被野放。竹子生命力旺盛,產業沒落之後,竹林卻依然生生不息,總在部落背後的青山上對著人們迎風揮手。

每年秋冬之際我總會挑幾個乾燥明亮的日子上山採竹。這個季節的竹子相較於春夏的發筍期,含糖量較低,比較不會有蟲蛀,只要保持乾燥便可存放。採竹並不困難,帶著郊遊的心情出發,鋸子、山刀、繩子放進網袋,順手抓個蒸熟的地瓜包在月桃葉裡當午餐,便向後山去。

桂竹是散生的竹子,比起叢生的刺竹、長枝竹等容易採集。走在成蔭涼爽的竹林裡,零星幾株楓香已經葉黃枯落,竹子卻依然搖曳著青綠生機。我邊走邊物色粗細、年齡適當的竹子,看好後便以鋸子鋸下。沒帶布尺,我以臂展為準,一根竹子可以裁二至三段,裁好的竹子再一捆一捆綁好扛下山。除了通直的竹管也順帶砍了些尾端的分枝,可以作為掃把的備材。除非有大興土木的計畫,否則一年只要挑個三、四天上山採竹,便可囤積好夠用一整年的材料。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竹蒸架
為鍋子量身打造的簡易竹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