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專家也難釐清 牡蠣苗爆量豐收主因成謎

雲林縣沿海今年蚵苗大豐收,附著量爆增,根據蚵農觀察估計,往年一個蚵殼約1、20個苗,今年少則1、200個,多達300個,比過去多上1、20倍以上,蚵農喜滋滋,研判可能是沒有颱風作亂所致。不過,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臺西分所專家表示,蚵苗附著率高低原本就起起伏伏,沒有跡象及證據可證明和無颱風有關。

新聞
環文蛤資源現枯竭跡象 水試所人工繁殖成功將放流200萬粒種苗

環文蛤俗稱「赤嘴」,是名符其實的「野味」,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表示,環文蛤沒有人工養殖,都是抓野生的,但資源量近年來也出現枯竭現象,水試所投入環文蛤的人工繁殖研究,現已成功,今年將放流200萬粒種苗,增裕西部沿海的環文蛤資源量。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AI也懂魚】AI辨識系統超厲害 這40種魚它都懂

吃魚也要知道魚,不認識的魚,讓AI告訴你!水產試驗所與中央大學團隊開發全臺第一套辨識魚類的影像辨識系統,從形狀、色彩及紋理等45個特徵建立40種魚類的「身份」,掃描圖片或是拍照即可辨識,辨識率達8成以上。目前還在內部測試階段,未來會朝開發APP的方向前進。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離岸風電】彰化海域生物多樣性高 水試所:持續監測、並進行海藻船研究促轉型

2020年臺灣將完成彰化2處、苗栗1處離岸示範風場建置,過去曾因風場選址與西部沿海捕撈漁業作業場域重疊,引發漁民疑慮。農委會在107年委託水產試驗所,進行彰化示範風場預定區進行「臺灣西部海域環境觀測及彰化風場海域底拖網試驗調查」,12日發布底拖網船試驗成果,採集到超過36科的海洋生物,顯示彰化風場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高,無法直接套用國外既有生態影響成果,需要持續監測,才能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的漁業政策。

新聞
【漁業人物誌】一路走來做好做滿,培育漁業幹部6萬人──劉建隆

基隆社區大學日語老師劉建隆20歲左右就擔任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水產試驗所試驗船船長,開發澎湖臭肉鰮漁場,也到澎湖籌建水試所馬公工作站,後來調任前經濟部漁業幹部船員訓練中心主任,一路走過15個年頭,培育超過6萬位漁業人才,爾後又重回水試所貢獻所學。公務生涯45年,他說,自己的人生就像馬戲團,不管到哪裡,都要做到好,做到滿意。

新聞
被遺忘的南向:那一年,沒有破冰設備的海功號,航向南極大陸…..

當政府現在正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時,停在碧砂漁港的海功號早在42年前就航向南極。當時全球漁場早已被開發,我國為爭取更多漁業資源,決定朝南極開拓漁場,開發當時極具價值的南極磷蝦,研究漁獲及加工方式。

新聞
發明展亮點多!台農7號火鶴花突破褪色大關卡

火鶴花是臺灣外銷十大花卉之一,粉色系火鶴花頗受消費者喜愛,但臺灣現有粉色系品種在夏季有褪色問題,影響產品價值,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將Lydia(粉新娘)作為母本,透過多次改良

新聞
【文化鱻事】俗諺話水雞

台灣諺語有許多勸勵世人的智慧之語,比方說「膨風水雞刣無肉」就是在警惕我們不要自我膨脹,因為「膨風」的那部分是虛的、沒實質的「肉」,所以做人要腳踏實地。

新聞
善用氧化還原電位 提高文蛤養殖效益

文蛤養殖容易因為過量投撒飼料與肥料,導致養殖環境持續惡化,而影響其成長,甚至引發死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發現,利用氧化還原電位,可即時掌握文蛤池的底土狀態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水試所成功繁殖斐濟藍魔鬼,海洋更永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再創海水觀賞魚人工繁殖研發佳績,建立高價的斐濟藍魔鬼雀鯛 (Fiji Blue Devil Damselfish; Chrysiptera taupou)完全養殖技術,未來可生產種苗供應市場需求,以減緩商業捕撈行為對海洋資源之影響,進而確保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