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彰化海域生物多樣性高 水試所:持續監測、並進行海藻船研究促轉型

2020年臺灣將完成彰化2處、苗栗1處離岸示範風場建置,過去曾因風場選址與西部沿海捕撈漁業作業場域重疊,引發漁民疑慮。農委會在107年委託水產試驗所,進行彰化示範風場預定區進行「臺灣西部海域環境觀測及彰化風場海域底拖網試驗調查」,12日發布底拖網船試驗成果,採集到超過36科的海洋生物,顯示彰化風場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高,無法直接套用國外既有生態影響成果,需要持續監測,才能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的漁業政策。

水試所海洋漁業組組長葉信明表示,各風場位址環境影響評估僅以風場周圍為採樣點,水試所此調查計畫則是針對西部經濟海域及彰化示範風場,設置30餘處採樣點及8處拖網試驗船採樣站,計畫會持續4年,希望建置完整的示範風場與海洋環境關係的調查資料,以利規劃風電與漁業發展並進的方案。

西部海域生物多樣性高 國外研究無法直接套用

水試所指出,臺灣海峽因季風與海流等因子影響,四季的水溫、鹽度與營養鹽類均有差異,形塑出西部海域豐富的海洋生態面相。107年在彰化示範風場8處底拖網漁船採樣點,即採集到超過36科的海洋生物,魚類包含白骨鱙、金錢仔、紅秋姑等;甲殼類以火燒蝦、三點仔為大宗;頭足類則以火槍鎖管、中國槍鎖管為主,都是當地常見的漁獲種類。

葉信明表示,也是因為臺灣西部海域生物多樣性高,無法直接套用已設置風電國家進行的生態調查成果,如英國主要是追蹤鱈魚及成群魚在風場影響下的動態,「國外捕撈多是單一魚種,但臺灣是多魚種的環境,很難一起比較」;並且各國針對生態影響評估的生物種類和目的不同,還是要搜集臺灣的基礎資料進行應用比較好。

葉信明指出,「臺灣西部海域環境觀測及彰化風場海域底拖網試驗調查」分為兩部分進行,除了在彰化風場8處進行底拖網船的抽樣;另外,也在苗栗、雲林、彰化到澎湖等處設置30餘處檢測點,希望大範圍監測西部示範風場與海洋生態的關係,提供相關單位研擬政策,也與英國、荷蘭等國專家進行交流。

水試所進行海藻船研究 盼協助漁民轉職

發展離岸風電雖有助於降低對非再生能源的依賴及空氣污染,但目前離岸風電示範風場多位於彰化、雲林等近海傳統漁場,因此兼顧漁民生計與國家能源政策的平衡是一大難題。

水試所參考國外風場與漁業重疊的水域在特定時間、範圍會採取禁漁政策,或是朝向結合水產養殖的方向,因此在106年也啟動離岸風場設置海藻牧場的可行性研究,在彰化、苗栗等離岸示範風場設置海藻與牡蠣養殖設施,「希望協助國內漁業,因應風場設置可能帶來的生態影響,進行經濟計畫的調整。」葉信明補充,目前已在海藻船周圍看到以往少見的大型魚類,未來4年也會朝試驗高單價的藻類,希望可以協助捕撈的漁民進行轉型。

離岸風場潛力場域試驗海域。(黑色方框為離岸風場潛力場域,紅點為採樣測站)

底拖網採集到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