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鱻事】俗諺話水雞

文/ 莊健隆 圖片提供/ CC0 Public Domain

台灣諺語有許多勸勵世人的智慧之語,比方說「膨風水雞刣無肉」就是在警惕我們不要自我膨脹,因為「膨風」的那部分是虛的、沒實質的「肉」,所以做人要腳踏實地。「水雞」指的是青蛙。我倒是要向古人抗議、為青蛙叫屈,想為牠討回一點公道。會膨風的水雞一定是雄的,因為雌的沒有聲囊,也不能像有聲囊的雄蛙可以膨風、啼叫、唱情歌,而執行男士應該做的工作。

首先我要指出青蛙和魚同樣出身名門。話說在三億多年前之石炭紀,地球起劇烈變化、陸地下沈,沼澤地與蕨類森林誕生;於是古魚類中一支叫總鰭魚類受陸上食物引誘,而爬出水面、走向陸地。經長時間演化,牠們的鰭變成骨骼支撐的四肢、可陸上爬行,肺也取代了鰓、直接呼吸空氣;兩棲類的青蛙於是形成。簡言之,牠乃由我們所推崇的魚演化而來、「出身」高尚。

其次,牠對人類貢獻不少,且常以生命付出。生物、生理的科學研究,青蛙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實驗材料;牠取得容易,且試驗過程一直維持生命狀態,不像其他溫血動物早就休克或一命嗚呼。英國的醫師哈維(W. Harvey,1578-1657)就拿牠來研究心臟、血管;1786年義大利生理學家賈法尼(L. Galvani, 1737-1793)經由蛙類,發現神經傳遞、刺激的電特性,這是重大突破也對人類神經生理研究有所啓示。

還有,青蛙在稻田、菜圃裏攝食害蟲、蚊子、蒼蠅,為人類除害;牠也被用來做為人類的食物,不但營養好是動物蛋白質的來源,且味道比美雞肉,也因此有著「田雞」的雅號。

台灣人吃青蛙由來已久,經年累月下來,田野資源幾乎被捕光,加上農藥使用、棲息地遭破壞,以致一蛙難求。於是農民開始以人工養殖青蛙,卻發現本土原有的「土水雞」(Rana tigrina)體型小、不好養;反倒是有一叫牛蛙的外來種,頗值得養殖。牛蛙(Bullfrog, Rana catesbiana)的體重可達一公斤,因啼叫聲巨大如牛而得名;牠的養殖最早興起於十九世紀末的美國東部及加州。在1918年牠被引進日本,緊接著於1924年日治時期首次由日本土引入其幼蛙五百隻到台灣,但養的成果不佳。

到二戰後的1951年9月農復會補助水試所,再度從日本引進這美國水雞,但因牠挑嘴、需餵活餌,農户養殖興趣缺缺;1969年水試所用雞糞、鯊魚頭所滋生的蛆,稍微解決了活餌供應問題。到了1982年,聰明的台灣人開發了牛蛙專用的「爆米香」(爆米花)-一種浮性飼料;因蛙群的跳躍、玩水,飼料隨波上下起伏、跳動,讓牛蛙誤以為是「活餌亅、一口吞下、口味不錯;於是一隻開葷,淺池中其他所有水雞跟進、搶食。就這樣,隨著衞生安全的飼料餵食之成功,再加上人工繁殖技術的精進,牛蛙生產在台灣內銷供應充足,也外銷到美、加、法國等地。

美國水雞(牛蛙)原生長在北美洲大陸,但美國佬卻沒好好利用牠們,反倒由台灣進口冷凍蛙腿。日本人覺得牠們是人類動物蛋白質的好來源,而引進東亞卻未推廣開來;反倒是台灣人憑著智慧、毅力和勤奮不懈,大量生產供作食用及製造蛙皮手套、皮包等等;台灣人真的了不起。

膨風的人或許惹人厭,膨風的水雞則有其不得已的苦衷,那是關係著生存與傳宗接代的神聖使命。回想當年我們在追求女朋友時,不也要膨風、吹噓自己的男子氣慨、輝煌家世。在水雞的世界,也是男性採取主動、建立地盤、求偶、促進產卵;將心比心,我們何忍苛責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