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籤詩──神明與信徒的對話

籤詩起源於漢代預言吉凶的一種學問,自唐代末年以降,逐漸發展為廟宇將詩句刻寫在籤條上,讓信徒禱告後抽取的型態。

新聞
培訓最萌「見習農神」,田裡拔蘿蔔學食農

陽光灑進農田裡,伴隨著蝴蝶飛舞,一個個孩童蹲在地上。「小朋友,聽蘿蔔阿姨這邊——」高雄美濃同心園有機農場主人胡惠玲放大嗓門,對著專注看著眼前白玉蘿蔔的孩童,細細說明田間作物,指引他們握緊拳頭尋找比自己手還大的白玉蘿蔔。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極品可可豆在屏東!推動本土產業不能等

可可是一種熱帶果樹,主要發源地為巴西亞馬遜河叢林,近年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為國際主要可可供應產地,臺灣於西元 1922年從印尼引進試種,由於其生長特性需高溫多濕的生長環境,只能種植於南北緯 20度之間,臺灣以屏東氣候最為合適,當時僅有少數人引入試種,後因加工技術無法突破而逐漸沒落。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2017十大神農】何秉洋:異鄉崛起,鳳梨青農的奇幻漂流

從嘉義的鳳梨青農躍升成屏東鳳梨產業的第一把交椅,過程中的酸甜點滴,是鳳梨的滋味,也是何秉洋與沈宜蓁愛情的滋味。同樣的金鑽 17號,何秉洋的種植卻有獨門祕訣,讓他的鳳梨甜度超越西瓜,甚至被同業形容成擁有「和牛般入口即化」的口感。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耗時三年,屏科大「全豆」花生豆腐問世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謝寶全教授兼教育副校長所帶領的食品科學系應用微生物實驗室團隊,花費3年光陰、經歷3位學生才研發完成含「全豆」的「好食花生嫩豆腐」,細緻滑嫩的口感及唇齒間的花生香氣,跟一般在市面上吃到的豆腐截然不同,配上醬油膏讓人回味再三。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投入設施、重視調控,栽出特級小黃瓜!

颱風帶來的暴洪、飆破紀錄的高溫與寒流,不斷重創臺灣的農業。面對極端氣候的嚴厲挑戰,有屏東小黃瓜達人之稱的鄭順良早已落實風險管理,並擬定一套調控策略,栽培出產量高、品質佳的特級小黃瓜。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悠「游」自在的水中世界,南臺灣觀光新熱點

南臺灣正豔陽高照,位在屏東長治鄉的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觀賞水族動物展示廳,卻宛如置身水中世界,傳來陣陣涼意。在這裡,可以和上百種珍稀魚蝦近距離接觸,看色彩繽紛的魚蝦悠游、各式珊瑚搖曳生姿,是種別具療癒與舒壓的體驗。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揮別風災,彩虹藜重建部落產業

五顏六色的紅藜,近年席捲養生市場,也掀起搶種熱潮,很多人不知道,紅藜原是原民部落常見的作物,因為莫拉克風災而失去家園的佳暮部落,重新種植昔日門前院裡的紅藜,不僅形塑賴以維生的產業,也找回了一度失落的生活與文化。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屛東縣祭出拍攝獎金30萬 邀學子一起來「屏風捉影」

屏東縣縣府為了讓學生貼近大自然,特舉辦「屏風捉影-106年度屏東縣國中小學生態觀察短片比賽」,邀請屏東縣內的國中和國小學童拍攝生態影片,並祭出總獎金30萬元的比賽獎勵,讓學生們為自然環境留下美好紀錄,還能拿獎學金。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屏東青農組織戰,田間管理拼出紅豆、蓮霧在地好物產

地處國境之南的屏東,挾帶著全年溫差不大的熱帶氣候優勢,孕育出富饒的農業及深厚的農產軟實力,屏東的紅豆及蓮霧更是名聞遐邇,近年來,更以打「組織戰」的方式,集結在地,聯手起來,形成一股不可小覷的農業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