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禹依博士(右)認為,投身農藝科學的使命就是讓臺灣的農業更好,還要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吃得營養健康。曾任邢禹依研究助理的徐子富(左)投入推廣在部落發現的臺灣油芒,希望這種獨特的旱作榖物持續流傳。
豐年雜誌
穿越千年遺址 探究臺灣早期穀物:原民傳統作物潛能成未來趨勢

從山地陸稻、小米到油芒,中研院研究團隊以跨領域科學方法,持續探索臺灣傳統糧食作物的生命力,並成為未來糧食發展的新方向,而勾連這條研究路徑的關鍵之一竟來自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的考古遺址。南科考古團隊在南科發現的南關里東遺址,陸續出土大量的碳化種子,讓科學家得以一窺5千年前臺灣南島語族祖先的活動軌跡,為臺灣早期作物的研究留下重要指引。

Nieqo Soqluman示範捆小米束。(攝影/郭正偉)
新聞
國際小米年 林試所攜手卡里布安村策劃傳統穀物展 小米、臺灣油芒現蹤台北植物園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特別策劃「國際小米年傳統穀物與部落文化」展覽,並攜手卡里布安村的布農族人提供品種種原,包括紅小米、分岔小米等5種部落常見品種,還有「超級食物」臺灣油芒、龍爪稷,栽植於台北植物園內,藉推廣部落傳統作物與知識,讓大家進一步認識作物多樣化與生態性耕作。

魯凱族的部落耆老看到結穗累累的小米,十分欣慰。(攝影/梁鴻彬)
新聞
國際小米年帶小米回部落 臺灣傳統品系小米回歸原民部落種植

小米原本是原住民部落十分重要的傳統作物,不但有食用、釀造價值,還在歲時祭儀及文化傳承上扮演重要角色,但近年因部落不再種植,小米種原面臨流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今天特別舉辦「帶小米回部落,傳統品系田間觀摩推廣行動」,於試驗田區展示100種臺灣的小米品系,現場更邀請許多原住民部落的長老,一同辨認部落以前種植的小米品種。

新聞
開發多樣性芻料、特色畜產品 小米、樹豆、臺灣藜製作青貯料品質佳

原鄉供人食用的特色作物如小米、樹豆與臺灣藜,含有機能性成分、經濟價值好,其植株產量大,製成牛羊食用的青貯料品質也好,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嘗試開發為餵養牲畜的芻料,可增加芻料來源多樣性,進而發展出特色畜產品。

新聞
《尋找達魯瑪克》獲奬紀錄片今首映 世代交替文化尋根之旅

由農委會林務局出品的紀錄片《尋找達魯瑪克》,今年榮獲「紐約電影獎當月最佳紀錄片」,以及本屆「柏林臺灣影展」閉幕片,今(10)日於臺北光點華山舉辦首映與座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特地出席觀影,他推薦這部片給「每個對這塊土地認同的人」觀賞。

新聞
臺東撒布優小米友善田復育 盼找回山麻雀與熊鷹展翅

雖說一個世紀以前臺灣小米種植面積曾高達上萬公頃,但根據政府官方資料在民國50年間種植面積最多,約6,000公頃;後來由於各種原因種植困難,加上山區人口外流,農作人力減少,面積逐年漸少至目前約250公頃左右。其中有170公頃是種在臺東縣原鄉地區,以太麻里、金鋒、大武、達仁鄉的排灣族居住的村落種植最多,現在這些地區種小米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婦女,他們都利用農地邊緣的零星土地粗放種植。

新聞
《小鳥Follow米》3書發表 復振原住民文化、保育生物多樣性

農委會林務局今(5)日偕同臺東利嘉、新興、桃源、崁頂等4個原住民族部落族人,共同發表《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Sapulju臺東新興部落:小鳥Follow米》及《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3本專書。

新聞
秋行軍蟲現蹤東部小米田區 農委會公告9種緊急防治藥劑

臺東縣政府及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1日首度通報轄內小米發生秋行軍蟲蟲害,此為國內作物繼玉米、高粱、百慕達草、薏苡之後,第5種秋行軍蟲寄主作物。農委會已立即公告9種小米秋行軍蟲緊急防治藥劑,以供強制施藥防治。

鄉間小路4512陪你吃粥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19年12月號 陪你吃粥puê-lí tsia̍h-muê

粥可以是隨心所欲的獨享料理,也可以是誠摯的陪伴──為生病的親友煮粥,陪伴走過病痛不適;與親人同享晚餐,在等待燙口的粥冷卻時,分享彼此日常瑣事,在溫馨親暱的時光裡,陪伴之粥熱手暖胃,也療癒了彼此的身心。天冷了,陪伴在乎的人吃一碗粥吧!

小米糰炸雞
飲食
【農食部】90歲的小米糰炸雞

客製化接設計菜單的我們,有次曾接到家族旅行的訂桌,照習慣詢問後發現成員裡長輩不少,而且有90歲的高齡婆婆。我們認為不是長輩的口味與對餐廳的想像,原本想推掉這一桌,沒想到對方孫子打包票說婆婆是很fashion的人,最喜歡吃炸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