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達魯瑪克》獲奬紀錄片今首映 世代交替文化尋根之旅

《尋找達魯瑪克》紀錄片從部落小米文化出發,新任頭目古昌弘在世代交替之間,團結部落力量、追尋小米文化根源,以及面對傳統部落文化的傳承課題。(圖片提供/林務局)

由農委會林務局出品的紀錄片《尋找達魯瑪克》,今年榮獲「紐約電影獎當月最佳紀錄片」,以及本屆「柏林臺灣影展」閉幕片,今(10)日於臺北光點華山舉辦首映與座談。本片記錄年輕頭目古昌弘團結部落力量,追尋小米文化根源,面對傳統部落文化的傳承課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特地出席觀影,他推薦這部片給「每個對這塊土地認同的人」觀賞,因為無論漢人、原住民、客家人、新住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要尋找的達魯瑪克。

達魯瑪克的老人家說:「進到山裡,你就能找回自己。」達魯瑪克是位於臺東的魯凱族傳統部落,部落歷經多次遷徙,約在300多年前落腳卡帕里瓦(Kapaliwa,遺址位於臺東縣卑南鄉東興村上游),但1969年一場大火,讓部落建築及文物付之一炬,族人也傷亡慘重。近年部落才展開祖靈屋等傳統建築重建及手藝傳承,並透過除草祭、收穫祭及鞦韆祭等傳統祭儀,保存族群文化,凝聚族人向心力。

《尋找達魯瑪克》今日於臺北光點華山舉辦首映與座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特地出席觀影。(圖片提供/林務局)

《尋找達魯瑪克》是林務局出品、台灣好食協會策劃執行、九采數位影像製作的紀錄片,片中記錄新任頭目古昌弘在哥哥出外工作不願接任頭目下,受命領導部落;一個「連族語都說不好」的年輕頭目,在世代交替之間,團結部落力量、追尋小米文化根源,以及面對傳統部落文化的傳承課題。

導演廖士涵表示,紀錄片從拍攝小米文化出發,他在拍攝過程感受到族人想要延續傳統,但又面臨許多新興的衝擊,甚至看到族人間的矛盾,但他們都在想盡辦法讓自己部落更加茁壯、更加被看到,希望在傳統中走出創新,帶給他很大養分及收穫,甚至讓他反思,生活都市的平地人對土地文化延續卻愈來愈漠視。

「土地是原住民很重要的文化臍帶」,古昌弘說,這部片透過凝聚部落、文化傳承,要將人跟土地的關係傳承延續下去,希望藉此讓世界看到臺灣原住民,不只是達魯瑪克,生活都與土地息息相關。

《尋找達魯瑪克》劇照,部落舉行鞦韆祭。(圖片提供/林務局)

《尋找達魯瑪克》劇照,部落舉行小米收穫祭。(圖片提供/林務局)

這部片是林務局補助台灣好食協會陪伴部落發展,加值運用民族植物如小米、旱稻的計畫的一部分。計畫期望在遵循生態永續、部落歲時祭儀的文化慣習中,維持「里山地景」、實踐「里山生活」,落實環境、文化、經濟的平衡共好。

古昌弘指出,達魯瑪克在林務局輔導下發展林下經濟,可以作為其他原住民部落與公部門合作的參考,發展林下經濟讓族人不必非得到外面工作,而是在自己部落做好根經濟(Deep Economy),把部落顧好,就能將文化傳統傳承下去,並分享給外來的朋友;但過程中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部落內不同的想法,例如推動友善耕作,有些族人就是習慣做慣行,這要透過行動說服、用時間陪伴,時間久了,大家就會看到部落可以什麼方式繼續走下去。

《尋找達魯瑪克》紀錄片可至林務局影音資訊平臺免費觀看:https://media.forest.gov.tw/video_page.php?mID=otlbgormfj163609987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