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撒布優小米友善田復育 盼找回山麻雀與熊鷹展翅

換工吃飯時,老人家會問,你身上還有剩下幾條綁小米的繩子,愈少條表示愈認真。(圖片提供/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內容提供/臺東林管處、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文/劉瓊蓮

山麻雀與熊鷹

雖說一個世紀以前臺灣小米種植面積曾高達上萬公頃,但根據政府官方資料在民國50年間種植面積最多,約6,000公頃;後來由於各種原因種植困難,加上山區人口外流,農作人力減少,面積逐年漸少至目前約250公頃左右。其中有170公頃是種在臺東縣原鄉地區,以太麻里、金鋒、大武、達仁鄉的排灣族居住的村落種植最多,現在這些地區種小米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婦女,他們都利用農地邊緣的零星土地粗放種植。

新興村的小米田錯落零星分散,也有幾塊面積很小的小米田位在林緣陡坡上,採用的是古老傳統的燒墾整地種植小米方式。這些區域因在森林和耕地交會處,邊際效益結果通常物種最豐富生物多樣性也高;吃小米的小鳥(如山麻雀、斑文鳥)跟著小米田活動,捕食小鳥的森林猛禽(如熊鷹)自然可能出現在小米田周邊,所以非常期待在新興村的鑲嵌式友善耕作的小米田區再看到山麻雀,偶爾也能欣賞到熊鷹翱翔天空。但遺憾的是,生物多樣性專業生態監測工作在新興村友善耕作小米田區,經過一年半時間的努力,得到的結果是這些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並沒有顯著的比較高,也沒有記錄到有山麻雀或熊鷹出現。以小米為綠色農業生產主角,所牽動的兩種稀有野生動物—山麻雀與熊鷹,雖然在生態食物鏈關係上兩者非絕對的因果關係,但用在輔導原住民部落找回傳統生態友善利用土地的議題說明表達上,卻是相當的清楚易懂也極具說服力。

從種植過程中重新賦予自己和小米的關係,以各種創意展現不尋常的山村風景。(圖片提供/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13田的努力

此外,計畫原想透過鄉公所在新興村租用一公頃以上公有地營造一塊小米多樣性實驗田,也因遇到鄉長選舉而延宕,必須另外尋找其他地點(海端崁頂部落)繼續完成。雖然種小米的人少了,但是友善環境的小米田多了,現在種種不如預期的結果,似乎並未讓新興村的居民放棄以傳統生態智慧打造的里山生活夢想,他們知道他們遠離傳統文化支持的生活太久了,除了決心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和耐心才能找回來。

當時,逐一拜訪新興村裡種小米的農戶,說明並邀請族人加入這個以讓山麻雀回來的友善農法小米種植計畫,在2018年春天新興部落大部分的小米田都已撒種了,經過輔導有13塊大小不一分零星分散的小米田加入友善種植的行列,面積總共有3公頃,有一塊田種的是其他排灣族部落分贈來的小米品種,小米田周邊都會種植些可採摘收穫的植物,樹豆、酪梨、香蕉、咖啡、紅藜、過溝菜蕨、山芋、地瓜、玉米和花生,還有自然生長的各種野菜、刺楤、血桐、假酸漿、山棕、檳榔樹和海金沙都是可以吃或用的植物。

過去部落這樣的小米田邊的食物地景植物種類更豐富多樣,幾乎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食物的農作生產系統。這13塊田收穫後除高春英一塊田後續要種洛神,其他的在9月、10月都會再種第二期小米。這小米田以較粗放友善經營,所以每分地小米收穫約130臺斤。另外再地分贈小米品種因第一次種植發芽和環境狀況不好都沒成功。

13塊小米田鑲嵌在大山大海之間美得像一幅畫。(圖片提供/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品系持續種植

臺東金峰鄉的Sapulju (撒布優)是一個由文里溪(野溪)支流串連匯集的完整小集水區聚落,居住房舍集中在下方緩坡地,而農作田地散落在聚落上方,並與坡度較陡的次生闊葉森林的相鄰,整個村的位置可以清楚俯覽太平洋,直接受到海洋及旭日陽光的洗禮,Sapulju(撒布優)部落的穀物作物一年至少可以種二季,經濟生產種植的小米也是一年種二次,自用的其他品系小米則是隨機種植。Sapulju(撒布優)是少數仍持續有種植小米的排灣族部落,但現在種小米多是村裡的年紀較大的人且以女性居多,種小米是以經濟收益為目的,品種以單穗飽滿亮麗為選擇留種的標準,所以大概維持1至3個品系持續種植,因為仍以混合播種與同一塊田不連續種小米的輪耕方式種植,所以Sapulju (撒布優)的小米仍存在高岐異度的變異性。

在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衝擊下,在Sapulju (撒布優)部落小米多是種在旱田裡,也以慣行農法種小米,在米穗成熟時部份的人會架網防鳥吃小米,很多人會用人驅趕鳥,過去傳統燒墾林地的粗放自然方式種小米在各原住民部落已很難看見。

里山新興村

2017年,因為兩個森林人對山林及自然生態的憂心,提到過去原住民每年在森林邊緣墾地種小米和其他生活作物,各種品系小米因為持續的種植、交換,曾經多達160個小米品系,這種珍貴的農業多樣性遺傳資源在全球永續發展目標下應該被保護。而且,因為很多土地種植小米,以小米為食的山麻雀、住在小米田的巢鼠這類小型動物就會跟隨著出現,在生態食物鏈中山麻雀、老鼠存續牽動著熊鷹、大冠鷲等這類大型肉食猛禽動物存亡,在在提醒我們這些關心自然生態、在乎生物多樣性的工作者,更應該去關心林緣農牧系統的健康,也許那些「林—原」區生態才是生物多樣性復育的關鍵。

因此我們爭取經費啟動「臺東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做為實踐里山精神的綠色農業三年行動計畫。計畫核心是以毗鄰森林的原鄉部落為執行地點,以在地居民為實踐理念的行動者,漸進方式鼓勵並輔導族人友善種植多元小米。計畫想藉由找回排灣祖先曾經與山林環境共存的生態智慧,真正去實踐一個既能農業永續生產,也能保護土地跟其他生物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

Sapulju (撒布優)部落做為本計畫推動小米品系多樣性復育保種及活化利用的執行據點,規劃成有生態小米田和小米在地保存種原基地。選在Sapulju (撒布優)這個村落,是因為這裡是一個單純完整的小村落,座落在山與海中間,仍持續種植小米的排灣族部落,居民仍保有濃濃熱情與樂天知命的性格,對小米許多長輩仍懷有無盡的想念,老一輩族人不惜花費時間與體力,便是要留下彷彿是從祖靈就流傳下來的氣味,那是土身土長的小米原生香氣。我們殷殷期待在Sapulju (撒布優)打造一個山川里海、生活生態生產共存共榮的里山地景,這也是許多部落老人家或年長者,過往真實的山林生活記憶,是計畫努力追求的環境永續發展的理想,期待Sapulju (撒布優)持續在里山生活的路上努力,實踐一段段生動且充滿人文故事的里山之路。

經由再次詮釋與轉譯,人和雀鳥全面出擊的田間趣事很精彩。而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雀鳥肯定是美食家。(圖片提供/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Sapulju臺東新興部落:小鳥follow米》
作者:林志興、劉瓊蓮
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
出版日期:2021/05/01


● 本文摘自《Sapulju臺東新興部落:小鳥follow米》,原文標題為〈第七章 走在撒布優里山生活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