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服務給付新增瀕危物種發布儀式,林業署署長林華慶(左三)、農業部次長陳添壽(左四)與第一線參與保育的工作者一同合影。(圖片提供/林業署)
新聞
生態服務給付擴及淺山農田生態系指標物種 新增諸羅樹蛙、山麻雀、食蛇龜等5種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21年起針對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以生態服務給付、提供農民「生態薪水」,鼓勵農民採取友善耕作等生態保育措施,至今給付標的物種包括石虎、草鴞、水獺、水雉及臺灣黑熊;林業署今(14)日宣布新增諸羅樹蛙、山麻雀、赤腹游蛇、柴棺龜及食蛇龜等5物種為保育標的,都是淺山農田生態系健全與否的指標。

新聞
臺東撒布優小米友善田復育 盼找回山麻雀與熊鷹展翅

雖說一個世紀以前臺灣小米種植面積曾高達上萬公頃,但根據政府官方資料在民國50年間種植面積最多,約6,000公頃;後來由於各種原因種植困難,加上山區人口外流,農作人力減少,面積逐年漸少至目前約250公頃左右。其中有170公頃是種在臺東縣原鄉地區,以太麻里、金鋒、大武、達仁鄉的排灣族居住的村落種植最多,現在這些地區種小米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婦女,他們都利用農地邊緣的零星土地粗放種植。

新聞
《小鳥Follow米》3書發表 復振原住民文化、保育生物多樣性

農委會林務局今(5)日偕同臺東利嘉、新興、桃源、崁頂等4個原住民族部落族人,共同發表《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Sapulju臺東新興部落:小鳥Follow米》及《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3本專書。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小鳥Follow米,讓山麻雀與孩童一起跟小米長大

1939年臺灣小米單年度種植面積曾高達7、8千公頃,臺東縣就占了四分之一,但現在全臺小米耕種面積不到300公頃,連帶使得依靠小米維生的食物鏈崩壞,讓山麻雀與熊鷹族群削減,甚至影響原民部落小米文化傳承。臺東林區管理處去年8月推動「臺東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輔導族人種回小米,並透過學校教育及耆老訪談,讓天空中的鳥兒和小米一起重回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