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豆
臺灣大豆消費市場需求每年約250萬公噸,其中榨油及飼料用占比9成,且多為基改大豆,餘1成供加工製作如豆漿、豆皮、豆干等大豆製品者,多使用非基改大豆,而國產大豆全部是非基改大豆,主要做鮮食用加工,因此,國產大豆市場與進口大豆市場向來有所區隔。如今,後疫情時代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國際糧食供應緊張,目前進口非基改大豆價格,已較去年同期提高約45%,今年1月至2月份更因航運問題,發生進口非基改大豆嚴重缺貨現象,凸顯國產非基改大豆的優勢。
農委會農糧署輔導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推動硬質玉米與大豆輪作,有助提升國內雜糧自給率,且可以省水、省肥,還可領兩期作綠色環境給付獎勵金;大豆聯盟並導入智能自動化施肥機械,提供有機質肥代施服務,讓有機質肥料施用有效率,更容易被農民使用,減少碳排,農業更永續。
市面現有素雞精產品大多以菇類、中草藥製成,可發揮緩解疲勞功效的支鏈胺基酸成分很低,無法取代用雞隻做成的傳統雞精,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利用大豆富含蛋白質的特性,開發發酵技術製作「大豆植物雞精」,製成的大豆雞精支鏈胺基酸含量與傳統雞精相當,且富含天然鮮味與菇類香氣,口感如「香菇雞湯」,更勝傳統雞精。
國內稻作四選三、大區輪作及收入保險三大制度於2022年全面上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目前全國水稻種植面積28萬公頃,如果能透過新措施實施,進而減少3、4萬公頃,稻米價格可望提升,農民收入就會增加,今年將是稻作產業轉型重要的一年。
由55個農民團體組成的「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今(17)日成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國際大豆價格大漲、淨零排放趨勢,以及農委會推動水稻產業轉型下,國產大豆食用市場市占率短期內可望達到10%。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立「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透過播種機、除草機及選豆機等省工機械研發,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超過90%;並導入智慧化栽培管理系統,農民用手機就可做生產排程,防災避險,每年約可避免540萬至900萬元產值損失。
秋作大豆農民多在8月播種,因大豆是短日照作物,若延至9月才種植,當日照開始變短,東北季風早點來到,植株就會生長矮小、提早開花,影響產量。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秋作小粒種大豆「台中1號」,中部可晚至9月中旬種植。
大豆經選別機擇優汰劣,同時去除枯枝、豆莢、土石等雜質後,若還需要將豆粒分成大、中、小不同豆粒。大粒豆粒可留種或供高端消費販售使用;中粒數量占最多,一般送交大盤商加工利用;小粒及「石豆」等不良粒不符加工需求的則要汰除。
北部地區大豆收穫時含水率高,機器烘乾時水分散失太快,常造成豆粒種皮與種仁分開破損,以及表皮皺縮,喪失商品價值;桃園農改場開發大豆乾燥的採收處理技術,可將乾燥耗損從16%降到6%,且乾燥時間較短,乾燥所需耗能較少,更省成本。
為豐富豆皮的營養價值與色彩變化,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高雄場)以國產大豆為基礎材料,成功開發了豆皮新穎加工產品。藉由導入其他具有功能成分及天然色素的蔬果材料,開發出綠、黑、橙及金黃等色彩繽紛的亮麗豆皮,不僅兼顧營養,也為食材更添風味與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