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今成立 目標5年內攻占食用市場10%市占率

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擬定5年內要讓國產大豆搶占食用市占率10%,國內種植面積達1萬公頃以上。(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國產大豆近年種植面積成長快速,但在食用市場占有率仍不到2%,近年國際原物料價格高漲,卻可能成為國產大豆產業結構改變的契機。由55個農民團體組成的「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今(17)日成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國際大豆價格大漲、淨零排放趨勢,以及農委會推動水稻產業轉型下,國產大豆食用市場市占率短期內可望達到10%。

國內大豆種植面積在民國50年代達到高峰,之後因進口大豆價格較低,與國產大豆價差可達3.5倍,國內種植漸少,至99年只剩100公頃,農委會農糧署106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面積才逐漸增長。國內大豆年需約260萬公噸,主要供作飼料,110年國產大豆種植僅約3,303公頃,產量約4,820公噸,占國人食用量23萬至25萬公噸仍不到2%。

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大豆價格持續上漲,並且在淨零排放的世界趨勢下,國產大豆食物里程短、碳排少,將更具市場優勢。大豆產業策略聯盟今日於圓山大飯店舉行成立大會,由西螺鎮雜糧產銷班第2班班長蔡財興擔任總召集人,並聘請臺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馬聿安出任執行秘書。

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今日於圓山大飯店舉行成立大會。成員手比「十」,象徵國產大豆搶占食用市占率10%目標。(攝影/游昇俯)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左)授旗給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總召集人蔡財興(右)。(攝影/游昇俯)

蔡財興表示,聯盟設置生產管控、採後處理、行銷通路及休閒食農4個工作小組,未來將發揮垂直整合與橫向聯繫功能,提高農民收益,增加國產大豆產量。透過建立分級收購制度、系統性栽培管理及創新行銷,生產品質穩定的國產大豆。

種植大豆省水、省肥,是國內鼓勵水稻轉作的進口替代作物,陳吉仲出席成立大會時指出,農委會今年啟動水稻大區輪作、收入保險等產業調整政策,轉作大豆綠色環境給付獎勵每公頃6萬元,加上大區輪作節水獎勵約有8.7萬至9萬元,取得產銷履歷驗證每公頃加碼1.5萬元、有機3萬元,給農民栽培大豆的政策獎勵「只會多不會少」。

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各試驗改良場所將負責提供大豆品種及種原;行政院今年起每年給農委會23億元、四年92億元推動農業生產自動化,「農委會補助農民購置農機具沒有在客氣的」,要讓農民種大豆和種水稻一樣輕鬆;未來相當面積以上大豆專區擬額外提供獎勵,農委會也將提供行銷推廣履歷、有機大豆相關經費。

陳吉仲說,國內糧食自給率目標40%,隨著素食人口持續增加,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擬定5年內將國產大豆食用市場市占率達到10%,種植面積增加到1萬公頃以上,將有助糧食自給率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