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蜜蜂
蜂蟹蟎是存在臺灣自然環境中的蜜蜂寄生蟲,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推薦監測方法「糖粉法」,需要使用一些工具,操作不是很便利,蜂農若疏於監測,就容易錯失防治時機。苗栗場因此開發「蜂蟹蟎智慧監測與警示系統」,蜂農只要用手機拍攝蜂箱內蜂脾照片,就可立即知道蜂蟹蟎密度,掌握防治時機,此系統影像辨識率可達83%至97%。
與其訴諸對自然的愛、或煽動末日的恐懼,比較能呼應時代挑戰的一條路,是去生活——讓我們以廁身眾生物間的生物之姿、像牠們一樣置身編織裡那樣地,去感受、去生活,共享祖先傳承與生命方式,共享共同命運,共享連帶的脆弱性。
今年國內蜜蜂深受蜂蟹蟎危害,但除了蜂蟹蟎,蜜蜂還有其他真菌性、細菌性病害,均可能因氣候變化愈來愈不規律而變得嚴重。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吳明城的研究團隊,從臺灣本土熊蜂(bumblebee)的腸道中篩選到乳酸菌「TBE-8」,證實可抑制美洲幼蟲病菌增生,提升蜜蜂免疫系統,有望開發為蜜蜂專用益生菌。
去年底到今年初這個冬季,低溫來得比較晚,促使蜜蜂寄生蟲「蜂蟹蟎」大量增生、危害蜜蜂,蜂農使用藥劑防治卻無效,讓臺南市楠西養蜂產銷班第三班班長蔡勝峰大嘆,蜂蜜採收「大概只有往年一半」,今年是養蜂最大挑戰。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建議蜂農採取整合性防治,才能有效防蟎。
使用於開花、蜜粉源植物的農藥在國內登記時均要做蜂毒審查;但國內目前僅能做蜜蜂的口服/接觸一階急毒性評估,若農藥成品有必要提繳二階(半田間)試驗報告,就得尋求國外實驗室進行,農委會藥毒所現正建立蜂毒二階試驗流程,盼明年初前上路,服務國內農藥業者,降低蜜蜂毒害風險。
臺灣大學生農學院在國科會計畫支持下開發全球獨步「無蜂王授粉技術」,以費洛蒙替代蜂巢內的蜂王,並開發規格化紙蜂箱,建立無蜂王授粉技術,可以使用較少數量的工蜂,2分地只要用到1至2片蜂脾(巢片),授粉率近100%,試驗證實適合美濃瓜、草莓、小黃瓜等12種作物使用。
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平地及淺山地區龍眼及荔枝的花蜜產量不穩定,林下養蜂的議題開始受到重視。養蜂產業與森林的生態息息相關,森林純淨無汙染的環境,為蜜蜂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可以利用一年四季植物開花季節的更迭,採收到不同植物的花蜜及花粉,同時產出獨特多元風味的森林蜜,有別於市場上非林下或一般農地養蜂產出的龍眼蜜、荔枝蜜及百花蜜等,除了增加蜜蜂對環境變遷的耐受力,也提供專業蜂農更多元的收入,提高林下養蜂的吸引力。
目前已發展的林下經濟項目有椴木香菇、木耳、金線連與森林蜂產品等項目,其中養蜂對林地干擾低,兼具生態服務授粉功能與蜂產品生產,且主題鮮明,易於發展生態旅遊休閒產業,吸引了許多山林社區。發展林下養蜂,應朝向特色產品開發,避免陷入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才能建立永續發展的利基。
幾年前在高雄機場、港灣發現的「小蜜蜂」,今年通報數量大增,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表示,去年上半年通報小蜜蜂占捕蜂通報案件數約3成,但今年至6月底止,通報小蜜蜂件數占比超過6成,顯示小蜜蜂族群有增加趨勢。防檢局經過幾年監測,認為小蜜蜂對農作物並沒有造成不良影響,但對於生態的影響則仍需時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