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野味】蜂狂末日

《可能的花蜜》(圖片提供/尖端出版)、《蜉蝣之島Mayfly Island》(圖片提供/慢工文化)

《可能的花蜜》(圖片提供/尖端出版)、《蜉蝣之島Mayfly Island》(圖片提供/慢工文化)

文字/包子逸

「對一種愛來說,如果是言語就可以表達的事,都是小事。對繞行的蜜蜂來說,如果是不能儲存在蜂房的,都是小事。」

──林婉瑜,〈小事〉,《愛的24則運算》

家庭廚房必有些常備之物,用慣了的鍋碗瓢盆與辛香油醋等,掌廚者非得擁有這些配件材料方能安心,感覺不那麼左支右絀。我家廚房裡不可或缺的品項之一是蜂蜜,雖非日用品,卻是生活飲食的重要佐料,少了它總覺得廚房裡的味覺光譜缺了一角。

掌廚者的偏執狂不僅於此,近期我偏好帶有一點果酸味的蜂蜜,而不是坊間最常見的濃郁龍眼蜜。咸豐草蜜或採自樹杞、酸藤、紅淡比的「林下蜜」都出乎意料地滋味清爽,蜜源植物的種類直接影響了蜂蜜所呈現的風味。

如果說蜂蜜反映了地方風土,蜜蜂族群的健康則誠實反映了現代環境。在傳媒的有效宣傳之下,蜜蜂集體消亡的國際新聞時有耳聞,民眾近期開始意識到蜜蜂的處境直接影響到人類未來的生存條件,人類食物超過三分之一仰賴蜜蜂授粉,少了蜜蜂及其他授粉昆蟲,意味著大自然界的生態循環將崩解,荒涼地景將成為世界末日的前奏。

紀錄片《蜜蜂工廠》(More Than Honey)正是這樣的一則末日寓言,紀實影像中的今日種種竟已閃現後現代科幻小說的憂傷,比如沒有蜜蜂光顧的大型果園內,中國果農親自扮演工蜂,下場拿著授粉棒在花叢間穿梭,如此原始的機械化勞動,幾乎像大自然為了報復而開的拙劣玩笑。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報導文學《小吃碗上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