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的甜蜜項目 不必逐花而居的林下養蜂

蜜蜂06

近年來林下經濟興起,林下養蜂也是可行項目之一。

內容提供/《農政與農情》 撰文/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陳本翰

近年來,臺灣秉持永續分享森林與各類生態系提供的惠益之精神,調整森林經營管理策略,經過研究與評估,政府推出林下經濟政策,以不影響國土保安與兼顧水土保持的方式利用森林資源,實現森林資源永續利用並活化在地經濟的願景。目前已發展的林下經濟項目有段木香菇、木耳、金線連與森林蜂產品等項目,其中養蜂對林地干擾低,兼具生態服務授粉功能與蜂產品生產,且主題鮮明,易於發展生態旅遊休閒產業,吸引了許多山林社區想投入林地養蜂的行列。

森林有豐富的植物資源可供蜜蜂利用,又具農藥威脅風險低的優點,為適合發展蜂產業的環境。依「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審查作業要點」可在原住民保留地、國有林、實驗林租地申請養蜂,僅可使用蜂箱、簡易帳篷等非固定式設備,並要離社區100公尺上,避免影響居民生活。然而,依據農委會農糧署「養蜂事實登錄系統」,目前登錄的專業蜂農約1,100人,飼養蜂群數約20萬群,臺灣蜂產業已是激烈競爭的市場。

發展林下養蜂,應朝向特色產品開發,避免陷入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才能建立永續發展的利基。本文介紹養蜂技術與蜂產品特點,提供發展林下養蜂之參考。

保護蜜蜂健康  山林地更需注意虎頭蜂及氣溫

蜂蟹蟎是蜜蜂最嚴重的寄生害蟎,與病害同時發生會造成蜂群嚴重損失。森林裡禁止使用農藥,為了防治蜂蟹蟎,可以利用蜂蟹蟎偏好在雄蜂巢房裡繁殖的習性,以雄蜂脾誘捕法進行物理防治。

蜜蜂01 雄蜂脾 雄蜂蛹

圖1. 防治蜂蟹蟎,可利用雄蜂脾誘捕。圖中可見雄蜂蛹上的小蟲,即為蜂蟹蟎。

此法是將蜂王隔離在雄蜂脾強迫產卵,雄蜂從卵期到羽化為24天,養蜂人可在蜂王產卵後第21~22天取出雄蜂脾(圖1),切開封蓋倒出蜂蟹蟎與熟蛹,蜂蟹蟎離開蜂巢後難以生存,而雄蜂蛹油炸入菜的是具特色的美味珍饈,可兼顧保護蜜蜂健康與維持生產。

此外,虎頭蜂是林下養蜂的一大挑戰,尤其以中華大虎頭蜂(Vespa mandarinia)對蜂群威脅最大。中華大虎頭蜂有群體獵殺蜜蜂工蜂,再侵入巢內獵食幼蟲的習性,如無適當防護會消滅整個蜂群。然而,虎頭蜂是維持生態的重要天敵,任何消滅虎頭蜂滅族群的方法,都可能破壞生態平衡。因此,在秋季虎頭蜂活動最旺盛的季節,建議以圍網防護蜂箱巢口減少蜂群損失(圖2),另外捕捉虎頭蜂泡酒可能也是增加收入方法。

蜂箱

圖2. 蜂箱前架設防護網,避免虎頭蜂危害。

林地養蜂更需注意山區氣候變化,每到冬季,夜間或寒流使山區降溫至10℃以下,需要幫助蜜蜂維持巢內溫度以免蜂群凍僵死亡。蜜蜂是以振翅產生熱能維持溫度,養蜂人在入冬前應加強飼糖提供蜂群足夠能量,冬季可插入高密度保麗龍隔板或以帆布覆蓋蜂箱加強保溫。

了解環境蜜粉源  「森林蜜」更能做出特色

臺灣林地植物多樣性高,在生產森林蜜前應先了解蜂場周圍有哪些蜜粉源樹種,例如中低海拔山區有鴨腳木、紅柴、浦姜等;造林地則有瓊崖海棠、白千層與無患子等;柑桔類、咖啡等作物亦具有生產蜂蜜的潛力。

其次,需要瞭解植物的流蜜期及流蜜溫度,各地區林地物種、季候差異大,使得植物開花泌蜜季節不同於龍眼、荔枝等主要商品蜜源,新手應觀察蜂巢內儲蜜量並詳細記錄,掌握生產季節才能預先繁殖旺盛蜂群,並能提前取出蜂巢內殘留飼糖,以免影響蜂蜜品質。

再者,林地養蜂宜循序漸進,先以5~10蜂群少量飼養,觀察四季更迭與蜂群狀態,倘環境適宜再擴增蜂群,避免大量蜂群超過環境負荷,反而造成損失。最後,林下養蜂不同於平地養蜂逐花而居,在適宜環境可利用繼箱定點飼養。繼箱是2層以上蜂箱,利用隔網將蜂王與幼蟲脾留在底層,上層為儲蜜脾熟成封蓋後可切下蜜脾,作為特色巢蜜產品。

蜂花粉與蜂膠產品都是潛力股

除了生產蜂蜜,蜂花粉與蜂膠亦是具潛力之森林蜂產品。

蜂花粉是蜜蜂訪花,採集花粉混合少量花蜜形成花粉團攜回蜂巢,是蜜蜂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臺灣森林有鹽膚木、光臘樹等優良粉源植物,蜂農在盛花季節,將花粉收集盒置於巢口即能大量收集。新鮮蜂花粉水分含量高應儘速乾燥至水分7%以下,以防微生物孳生影響品質,或冷凍長期保存。

花粉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多酚類、類黃酮等植生素,有增強免疫力、抗氧化等機能性,是有益健康的優質營養補充品。

蜂膠是蜜蜂採集植物幼芽、樹皮滲出的樹脂或分泌物,混合大顎腺分泌物、蜂蠟等物質,形成具有芳香味膠狀物質。蜜蜂利用蜂膠修補巢房空隙,能抑制微生物與避免天敵侵襲。臺灣蜂膠生產季節約在5~8月,不同林區因樹種差異,蜂膠產量與外觀顏色會有很大的差異。新手可以觀察蜂箱透氣孔與巢脾間隙是否有膠塊填補,並記錄產量與季節。在合適的環境,可利用集膠板放在巢框上收集膠塊。

蜂膠含有豐富的類黃酮、萜烯類等植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抗氧化機能性。從蜂箱收集的原膠塊可利用酒精粗萃取,非酒精萃取與進一步純化,則建議接洽協力廠商提供專業技術。

行銷地方特色  社區聯手打造品牌

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苗改場)與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合作輔導轄內獅潭鄉賽夏族社區林下養蜂,經過2年的輔導,今年上半年社區約生產20公斤森林蜜。

圖3. 原住民社區以部落圖騰設計蜂蜜包裝,吸引消費者目光。

苗改場亦建議社區以地方特色包裝產品,社區設計有賽夏族圖騰的包裝盒吸引消費者(圖3)。社區另邀請手作老師指導肥皂與藝品製作,社區以蜂蠟製作的肥皂與花卉藝品,美觀又兼具實用性,亦可作為休閒旅遊遊客選購伴手禮的選擇。

新技術將有助產品定位及開發

為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森林蜂產品也應遵循「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規範進行產品標示,並依循蜂蜜國家標準(CNS1305)進行品質與藥物殘留檢驗。未來我們可利用物聯網(IoT)技術開發智慧蜂箱,透過雲端監測蜂箱重量動態,調查森林蜜生產季節與產量,亦可進一步應用於臺灣森林環境的監測。

此外,利用孢粉形態鑑定、核酸分子技術及次世代定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進行研究,建立蜂花粉生物資訊,進一步瞭解蜜蜂在森林裡利用哪些花粉資源,相關研究可提供選擇造林樹種之參考,而蜂膠等機能性產品的開發,將能提高森林蜂產品附加價值。

未來我們可以透過媒合廠商或適合的銷售平臺,鼓勵消費者選擇在地生產的特色森林蜂產品,活絡地方經濟,達到地方永續經營與保護森林資源的目標。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2021年10月號《農政與農情》,原文標題為〈林下養蜂與蜂產品生產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