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葉
大吉嶺位在印度最北部的崇山峻嶺之間,以其單一產地茶聞名,不混裝,不調味,多層次的風味,細緻,甚至像朵花,還帶有杏子與桃子、麝香葡萄和烤堅果的味道──人稱「茶中香檳」。一杯茶也許是從葉片做成的,但風味是從大地開始的。馬卡巴里莊園是改變土壤的莊園先驅之一。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7)日表示,已有4千多家製茶場完成溯源資訊登錄,明年起消費者在市面購買國產茶葉,「絕對100%是臺灣的茶」;後續農委會將針對香菇、蒜頭及牡蠣開發產地檢驗方法,杜絕進口農漁產品混充情事發生。
為了防止進口茶葉摻混偽標為國產茶,維護國產茶業商譽,農委會農糧署依《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將茶葉納入強制溯源品項,112年1月1日起產製的國產茶葉,須依法標示產地,提供溯源農糧產品條碼(QR Code)、產銷履歷或有機標章等其中之一的溯源資訊。
臺灣的手搖飲市場廣大,已經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為了研發更高品質、更適用的商用茶原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研究員蔡憲宗及團隊針對茶飲店的快萃需求,開發出了創新製程,能在短時間內沖出最香醇的茶湯。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今(29)日舉辦「茶園省工、智慧及電動農機示範觀摩會」,其中由十大神農獎得主林和春在茶改場及資策會協助下所開發的「茶園代耕智慧管理系統」,可記錄採茶機作業效率,協助代耕作業人力安排,農機行進歷史軌跡還可幫助新手駕駛學習操作,連日本農機企業都跨海承租使用。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7日預告修正「陶斯松為禁用農藥」,全面禁用時程從原來的115年1月1日,提前至113年4月1日,即陶斯松產品只能用到113年3月31日止。香蕉等4種農作物相關蟲害目前仍缺乏合適的替代藥劑,農委會各場試已著手試驗,找出可用的替代藥劑或其他防治方法供農民使用。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去年起聯合衛福部、農委會展開專案稽查,抽驗市售臺灣茶葉樣品進行產地鑑別,其中含有非臺灣境外茶的比例高達19.7%。為了強化國產茶溯源管理,農委會擬將茶葉納入強制溯源品項,預計6月底預告,最快7月底公告上路,將成為繼雞蛋後,第2個強制溯源的農產品項目。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今(30)日公布開發全球獨創「酒類薰香茶窨製技術」,仿照花香茶葉窨製技法,利用國產酒類作為窨(薰)製薰香茶材料,透過類似擴香石的特殊吸附載體吸收酒水後,與茶葉共同放置密閉空間,讓茶葉吸收酒類特有的木質香、熟果香等豐富香氣,接著除去載體,搭配乾燥技術,變成帶酒香的茶,建構臺茶新風貌。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具有遠近馳名的「蜜香紅茶」,卻因臺地地形而無穩定的灌溉水源。如遇乾旱,對茶樹的生長、茶葉的品質及產量,均有相當大的影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花蓮管理處(簡稱花蓮處)與農民攜手合作,不但有效改善舞鶴地區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也導入便捷的智慧灌溉系統以減輕農事負擔,更帶動了地區茶園復甦的趨勢。
茶和糖、咖啡、菸草、鴉片一樣,是最早大量生產、以大眾市場為目標的全球性商品。這些全球化商品也可視為活躍的經濟力量。摘茶成本為一毛錢,卻能以一塊錢販售,還能運送到世界各地。從山上茶園到英國家庭,茶葉重新安排了供應鏈上的權力軸線。茶葉交易除了引發地緣政治的變遷,也影響種種經濟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