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食品加工是一項古老的風土技藝,也是記憶;人類遵循自然法則跟微生物相處,是農業社會保存食物的方式,也是這個世紀的人同時解決傳統農作衰微與鄉愁的一種方法。
經地方品系收集、變異觀察及產業應用評估,朝向鮮食及保健加工二個方向分別進行品種選育,於2017年正式推出鮮食品種「苗栗1號-綠晶鑽」及保健加工用品種「苗栗2號-優甘鑽」。
桑葉茶含多種可溶性醣類、胺基酸、多酚化合物、類黃酮,以及舒緩神經的GABA等機能性成分,且無咖啡因,是養生茶飲市場新寵,但傳統烘乾加工的桑葉茶帶有青草味,不易親近,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首度引進茶業改良製茶技術,開發參香、麥香、果香3種風味桑葉茶,不僅具有適口獨特香氣,還能將GABA成分提升,高於市售產品的3倍,極具市場化價值。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苗栗場)近年來研究發現,透過蠶蛹所產生的抗菌物質,將可進一步開發成機能性動物飼料添加物,此舉預估將能有效減少經濟動物飼養時所添加的抗生素用量,在未來動物保健市場估計將會具有相當發展潛力,也為養蠶產業開創嶄新的商機。
推動友善農耕首要是建立良好的土壤,而種植綠肥培育土壤是其首選,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苗改場)近幾年田間試作結果,特別推薦在苗栗地區冬季選擇裡作種植蕎麥,除有生產經濟價值且管理容易外,花可觀賞又可為蜜源,並創造農村景觀,具有多重經濟與環境的效益。
秋冬之際,令人不禁期待起下個月底將陸續上市的草莓貴客。然而,國內年產值高達10億的草莓產業,自2011年起,卻嚴重受炭疽病所害。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統計,每年因炭疽病損失的草莓苗達500萬株,染病田區發病率最高達7成,已是草莓苗產業頭號敵人。
夏日炎炎,身為臺灣人,恨不得多來幾碗愛玉,清涼又解渴。愛玉的原料——愛玉子是臺灣特有作物,全球只有臺灣能成功量產。行政院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在場內就留有115種臺灣原生愛玉子品種,2013年,為了因應氣候與栽培挑戰,苗改場進一步研發出高產量、果實大顆又抗膠蟲的「苗栗1號」。歷經三年栽培,去年首度收成佳,市場反應熱烈,臺灣特色作物再添新星。
苗栗場呂秀英場長表示,為響應農委會推動農村再生與農村休閒活動,將推廣生態休閒農場飼養「黑旋風」,預計這股風潮可激起民眾養蠶的興趣,成為吸引遊客的觀光新亮點。透過親子同遊近距離觀察家蠶的生態,農場同時可延伸出多種親子DIY活動,例如蠶繭花創作、抽蠶絲及蠶絲蛋白DIY手工皂等,塑造出具蠶桑文化特色之農村社區。未來苗栗場可提供「黑旋風」蠶卵給休閒農場及蠶農飼養,增加家蠶多元的利用,期望擴大市場需求、提高蠶農收入,進而活化蠶業,並創造繽紛充滿童趣的富麗農村。
近年來,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育逐漸受到日本政府的重視,因此,由日本農林漁業部經費支持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NIAS)保存許多農業上的遺傳資源,包括作物、動物及昆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