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蠶蛹抗菌物質」,可添加於動物飼料,估計將減少抗生素使用

文/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首圖提供/CC0 Public Domain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苗栗場)近年來研究發現,透過蠶蛹所產生的抗菌物質,將可進一步開發成機能性動物飼料添加物,此舉預估將能有效減少經濟動物飼養時所添加的抗生素用量,在未來動物保健市場估計將會具有相當發展潛力,也為養蠶產業開創嶄新的商機。

誘發產生抗菌物質,可有效抑制金黃葡萄球菌

此番研究的原理來自於,家蠶擁有特殊的非專一性免疫反應,在面臨生存危機時,體內會自主產生多項抗菌物質,以抵禦外來微生物侵擾而避免死亡。對此,苗栗場從多種刺激家蠶產生抗菌物質的方式中,找到在蠶蛹階段能產生高量抗菌物質的方法,經測試發現這抗菌物質能對有害的金黃葡萄球菌繁殖有抑制效果。

如今養蠶除了製綢,更能透過新技術研究,讓蠶蛹也能發揮其他價值,進一步開創產業新商機。(圖片提供/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天然抗菌、提升價值,開創產業新商機

苗栗場場長呂秀英表示,過去養蠶事業主要為繅絲製綢,蠶蛹僅能算是蠶桑產業副產物。以蠶蛹作為機能性動物飼料添加物,目的是為了提高蠶的利用價值,因家蠶本身富含優質蛋白質與脂質,當作飼料是很好的營養來源,若又能善加利用昆蟲本身產生抗菌物質的特性,減低動物受有害微生物的侵害,可謂「一兼二顧」。

養蠶所使用的桑葉因不能使用農藥,沒有農藥及重金屬等殘留的疑慮,是健康安全的產品。此外,該抗菌物質是天然產生的,沒有基因改造及生態污染的隱憂,這項研究不僅提升肉品安全,還為養蠶業開創新的用途及商機。

同步減少抗生素使用,提高肉品安全

苗栗場也指出,經濟動物飼養過程常使用抗生素,主要是要降低動物生病及死亡。但濫用卻造成動物體內有害微生物產生抗藥性,不僅沒有促進動物健康,反而使肉品殘留抗生素,對消費者的健康帶來隱憂。2006年起歐盟已全面禁止動物飼料添加抗生素,近年來臺灣也逐步朝著抗生素減量邁進,以提升肉品品質及食用安全。

延伸閱讀

環保、食安意識抬頭,「無抗飼養」成為國際畜牧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