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粉病
豌豆可分為嫩莢用、甜豆用、嫩豆用、葉用及豆芽用等五種類型,其中甜脆可口的甜豆是國人所喜愛的秋冬季蔬菜。甜豌豆是採收肥圓的嫩莢供食,豆仁雖發育肥大,但豆莢還沒有纖維,豆莢連同豆仁可同時食用,無論是生吃或炒食,都非常清甜脆嫩,獨具風味。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改良式硫黃溶液」,只要加水稀釋500倍即可使用,使用更容易。臺中場試驗施用豌豆、花胡瓜、洋香瓜等蔬菜類作物上,可有效降低白粉病感染達50%以上,是友善環境耕作及擔心農藥殘留的連續採收作物病蟲害管理的好選擇。
近來嘉義縣、臺南市等秋葵南部產區正值春作,春作是一年中產量最多的產季,但南部近期天氣乾燥且氣溫偏涼冷,好發秋葵白粉病,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提醒農友保持田區通風,避免莖葉過於茂密,並適時用藥防治,以防病害嚴重,影響產量。
農曆年前收成的棗子,每年10月陸續開花、結小果,但因入秋天氣轉涼、氣候漸趨乾燥,反而好發棗白粉病,致使果實、葉子褐化乾枯,不僅影響賣相,嚴重的還會使幼果無法發育,影響收成。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建議,果樹枝葉適時修剪,維持果園通風,開花盛期發現白粉病便立即施藥防治,才能確保果實品質與收成。
從2017年底起,為力拚「農藥減量」及「友善環境耕作」,行政院農委會開始動起來,致力推動各項配套措施,力拼10年內達到化學農藥減半的政策目標。對此,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臺中場)也特別新篩選出有益微生物菌種,針對於常見的「胡瓜白粉病」危害,防治率可達60%以上,有望取代一般的化學藥劑,後續尚待技轉商品化。
農藥殘留超標屢屢躍上新聞版面,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6 年抽檢 3,341 件農產品, 不合格率達 89.1%,其中以大漿果類、豆菜類、核果類,例如連續採收的菜豆、病蟲害嚴重的芒果等,違規比例較高。
本土雜糧再添生力軍,配合農委會推動大糧倉計畫,預計2020年大豆和雜糧總面積增加到3萬公頃,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不易感染白粉病、營養成分更高的青仁黑豆新品種臺南11號,以及不易感染銹病和葉斑病、不需灌溉和噴藥又耐低溫的硬質玉米臺南29號,兩個新品種都具豐產特性,臺南場盼能提高糧食自給率,並增加農民收益。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建議,要勤加清除園中落葉及落果,注意枝葉的修剪,保持良好的通風狀況,避免形成適合發病的條件,並於果實約雞蛋大小時,行人工疏果後提早套袋,套袋前先行施藥一次,待藥水乾後才套袋,提早套袋可降低炭疽病的侵染及減少施藥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