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豌豆「台中17號」 耐白粉病且豐產的新品種

豌豆田,台中農改場,台中17號

文.圖/戴振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豌豆可分為嫩莢用、甜豆用、嫩豆用、葉用及豆芽用等五種類型,其中甜脆可口的甜豆是國人所喜愛的秋冬季蔬菜。甜豌豆是採收肥圓的嫩莢供食,豆仁雖發育肥大,但豆莢還沒有纖維,豆莢連同豆仁可同時食用,無論是生吃或炒食,都非常清甜脆嫩,獨具風味。

臺灣豌豆栽培面積至1951年已達4,632公頃,其後由於大量外銷,栽培面積遞增在1978年達到最高峰為8,021公頃。然因工商發達,農村勞力外移及外銷停頓,面積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418.4公頃,年產量約3,926公噸。豌豆性喜冷涼氣候,在臺灣多於秋冬季栽培,其中又以彰化縣栽培面積356.7公頃最大,約占臺灣總栽培面積的85.3%,其主要栽培地點分布於福興、二林、埔鹽、秀水、竹塘及大城等鄉鎮。

目前甜豌豆主力栽培品種「台中13號」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於1989年命名及推廣,已廣受農民採用,惟「台中13號」不抗白粉病,亟待育成抗病新品種投入生產,解決現有栽培所面臨的困境。臺中場針對此缺點進行育種改良,歷經10年後育成耐白粉病且豐產的甜豌豆「台中17號」,並於2021年10月正式取得植物品種權,未來將投入國內生產市場。

甜豌豆「台中17號」
甜豌豆「台中17號」植株新梢、豆莢及花朵。

甜豌豆「台中17號」品種特性

此品種植株形態為蔓性,小葉卵形、葉淡綠色、托葉氣泡少,白花、播種至開花日數約49天,豆莢鮮綠色、莢形較「台中13號」大,甜度高且品質優良,單莢重約5.8公克,完熟種子呈鼓形、種皮綠色、種臍白色。每分地產量約1,032公斤,相較「台中13號」可增產20.6%。新品種「台中17號」具有耐白粉病、生育旺盛、嫩莢美觀、豐產及品質優良等特性,未來可取代易感病(susceptible)的「台中13號」,成為國內外銷售甜豌豆的主力品種指日可待。

甜豌豆「台中17號」栽培管理

一、適栽地區與環境:臺灣中部平地播種適期為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其他地區如欲栽培,應先行小區試作,再擴大種植面積。豌豆忌雨水及過溼,應選排水良好的土地栽培,如土壤偏酸,宜以石灰中和酸性。豌豆最忌連作,故應與其他科作物輪栽。

二、種植方法:豌豆通常採直播法,在秋冬作的播種量為每分地4~6公斤。於秋冬季水田裡作栽培時,不進行整地,在水稻收穫後,直接於水稻株行間挖穴播種,行向東西,行距1.5公尺,穴距20公分,每穴播種3~4粒。因氣候乾燥,可讓豆蔓以匍匐地上的方式生長;若採立支柱直立栽培,對產量與品質更佳,其行距1.2~1.5公尺,穴距20~25公分。

三、施肥:每公頃施用堆肥4公噸、氮素20~40公斤、磷酐50~80公斤及氧化鉀60~90公斤。整地栽培時,基肥施肥分配率為堆肥及磷酐各100%,氮素及氧化鉀各50%,剩餘50%分別於發芽後第15~20日(25%)與30~40日(25%)作追肥施用。

四、病蟲害防治:本品種耐白粉病,可在生育後期視植株狀況防治白粉病,以節省初期藥劑防治成本。如發生葉枯(斑)病、薊馬、蚜蟲、夜盜蟲、葉潛蠅及甜菜夜蛾等病蟲危害時,可參照植物保護資訊系統網站,於病蟲害發生初期或當次採收後,選用低毒性農藥防治。

五、收成:一般秋冬作自播種後60~70天可行第一次採收,以後每隔3~6天可陸續採收。

※有關本品種相關資訊請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戴振洋。電話:04-8523101,分機251。

甜豌豆「台中17號」與「台中13號」
甜豌豆「台中17號」(左)具耐白粉病特性,「台中13號」(右)生育後期全株白粉病發病嚴重。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