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斷病菌溫床,降低後期用藥 – 開花、結果、採收並行,連續採收作物顧本防交叉汙染

文/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農藥殘留超標屢屢躍上新聞版面,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6 年抽檢 3,341 件農產品, 不合格率達 89.1%,其中以大漿果類、豆菜類、核果類,例如連續採收的菜豆、病蟲害嚴重的芒果等,違規比例較高。要改善這種狀況,除了作物生長後期使用比較容易消退的農藥、生物資材,治本之道是一開始就維護植株健康,頭好壯壯自然不用吃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建立的 IPM,就是一個預防勝於治療的管理模式。

四季豆、小黃瓜、甜椒等蔬菜是許多人餐桌上的日常料理,除了好吃,這些作物還有個共同特點,都是「連續採收作物」,即不定時開花、結果、採收,然而 這個特點卻讓農民管理時傷透腦筋。

開花結果期是防治病蟲害的關鍵點,以甜椒來說,開花時會引來薊馬大舉入侵, 結果時可能發生炭疽病,同一個植株果實成長速度不一,上端還沒轉色,下端已經可以採收,因此若在上端果實噴農藥,不小心沾染到其他即將採收的果實,就可能導致農藥殘留過量,況且農民大多習慣全株噴藥。

衛生福利部統計,2012 ~ 2015 年市售 農產品農藥殘留不合格比例,豆菜類連續 4 年奪冠,直到 2016 年才退居第 2 位,包括連續採收的菜豆、豌豆等都是不合格常 。除了精準使用農藥,從前端及早增強作物抵抗力,才能降低農藥違規風險。

甜椒白粉病非絕症, 理解病徵對症下藥 

嘉義縣新港鄉蔬菜產銷班第 52 班班長吳石城,帶著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走進結實纍纍的彩色甜椒網室,診斷病蟲害,前後巡了兩、三條畦仍 無「功」而返,走到旁邊隧道式棚架甜椒園,才勉強找到一、兩個植株葉子黃化、 捲曲,「不好意思,找不到太多案例。」這句道歉聽得楊秀珠欣慰不已,連連說沒關係,「你們管理得太好了!」這是新港鄉蔬菜產銷班第 52 班多年來充分實踐 IPM 的成果。

彩色甜椒是嘉義縣新港鄉重要作物,其 中新港鄉蔬菜產銷班第 52 班是最早以彩 色甜椒為主要作物的產銷班。早期臺灣甜椒種植面積小、不受重視,農藥廠商不願 意登記用藥,導致許多農民無藥可醫,尤 其遇到茄科作物殺手白粉病,最嚴重時全 部廢園。吳石城回憶,1993 年曾遇過白粉病肆虐,「葉片都落光,只剩枝幹。」因為無藥可用,只得自己摸索使用防治資材。

由於甜椒是連續採收作物,專研 IPM 的楊秀珠早就注意到甜椒農藥殘留、可用藥少的問題,於是主動找上吳石城合作,推廣 IPM。以白粉病為例,這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初期會在甜椒葉背產生小斑點,嚴重時白色粉末覆滿整個葉片,植株逐漸衰弱、枯死。楊秀珠分析,白粉病菌株孢子 容易在中午乾燥時隨風釋放,晚上濕度高時發芽、大量傳播,因此得把握孢子還未釋放時,在中午時噴霧,阻礙孢子飛散, 或直接摘掉罹病植株葉子,移除病原。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