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管理溯源,破解病蟲害成因

文/雷家芸 攝影/楊秀珠

根據 2014 ~ 2016 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市售及包裝場農產品農藥監測檢驗結果,以連續採收作物、十字花科作物不合格發生率最高。其中,十字花科作物生長型態, 常常臨近採收期才發生嚴重病蟲害,以青花菜為例,球體有外葉包覆,蟲體易躲藏導致防治成效不佳;造成農民用藥時機不當或頻率過高,使得病蟲害管理更為困難。

來到雲林縣西螺鎮農西路上,黃謙一、 楊素琴夫婦所經營的農緯果菜行掛著「身土不二」的斗大招牌,而這四字正是他們所奉行的理念。果菜行門口張貼著兩張賀喜海報,是夫婦倆在 2017 年一起當選「產銷履歷達人」。

黃謙一原是量販店蔬果課課長,楊素琴則為供應商之一,在一連串美麗的誤會下, 兩人共結連理並決定經營果菜行,至今已 11 年。前 6 年一切還算順利,但第 7 年情況逐漸變差,曾經 1 個月內 3 ~ 4 件農藥超標,而且還是連續違規,由於當時無法追溯農民栽種及用藥情形,只好自行吸收罰款。那時有苦難言,同時開始思考,農產品必須由源頭農民端開始管理,才能安全送到消費端,而不是藉由後端抽查把關。

IPM 不是設定絕對方法, 而是找到最適化方法

隨後,黃謙一、楊素琴夫婦積極參與雲林縣政府舉辦的農業輔導班,包括有機專班、產銷履歷輔導員專班等,也是這時候開始接觸到 IPM,因而認識了時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研究員的楊秀珠。

隨後,黃謙一、楊素琴夫婦積極參與雲林縣政府舉辦的農業輔導班,包括有機專班、產銷履歷輔導員專班等,也是這時候開始接觸到 IPM,因而認識了時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研究員的楊秀珠。

曾有位露天種植青花菜的農民,上架產品檢驗出農藥超標,楊素琴立即檢視農民用藥紀錄並到現場查看,卻沒發現任何異狀,因此求助於楊秀珠。現場勘查後,原來是鄰田水稻進行病蟲防治導致農藥飄移,造成靠近鄰田的兩畦青花菜被汙染。

楊秀珠提醒農民先做好敦親睦鄰,當鄰田噴灑農藥時,進行農藥飄移距離的測試, 於固定距離下放置廚房紙巾,觀察紙巾濕潤狀況,以判斷飄移距離。之後,每當鄰田噴灑農藥,建議以不織布覆蓋飄移距離內的作物,由於不織布可吸附農藥,若使用塑膠布可能造成反彈,造成農藥飄移更 嚴重。農民依照楊秀珠的建議施行,不再發生相同問題。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