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梯田
封面故事
「田含水親像喝一口水含佇喉嚨」 人禾基金會的貢寮水梯田十年經驗

2011年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簡稱人禾)在林務局的支持下,與貢寮水梯田的農夫們一起埋頭續耕,為保存地方的生物多樣性努力,驗證里山梯田之於環境保育的豐富生態價值。透過「生態系服務給付」概念的落實,支持私有地投入保育公益、用吃來維護環境的概念,逐年受到外界肯定,也促進地方產生更多以環境為本的改變。這段跑在前端的貢寮經驗,走過了十年時光,與政策一同從土地裡慢慢長出來,其中的思維與發展脈絡或許能為接下來的案例提供參考價值。

象山公園 臺灣原生植物花園區
新聞
象山公園原生植物花園 植草愛林「原」來最好

百花盛開、萬物欣欣向榮,每到季節交替象山公園彷彿披上新衣,如同上演生態秀。位於象山捷運2號出口「臺灣原生植物花園區」這塊園地,經由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認養後,原本進行蜀葵示範種植及四季花海景觀營造;後來改造成臺灣原生植物示範展示區,目前已種植 50 餘種原生植物。

土壤在你我腳下,只因非視線所及而缺少關注,然而土壤中那些非肉眼可見的生物,卻可能關係著你我的未來。圖為跳蟲(Collembola)。(圖片來源/Andy Murray/A CHAOS OF DELIGHT 授權使用)
新聞
【護土固碳05】養土共生好夥伴 種好作物得靠土壤裡的小生物

土壤可以是減緩氣候變遷的答案,但若沒有土裡的生物也做不到。原始深山森林中,沒有人為施肥卻能長出參天巨木,植物的養分來自大氣沈降、土岩風化和土壤內的養分循環再利用;正因為有各種細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以及更大型的線蟲、跳蟲、雞母蟲、蚯蚓等土壤動物,默默進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封面故事
全臺志工總動員,防治斑腿樹蛙的10年長征

臺灣37種蛙類中,外來種為美洲牛蛙、亞洲錦蛙、海蛙、斑腿樹蛙、溫室蟾(2021年3月底發現)共五種。美洲牛蛙自1920年代從溫帶國家引進臺灣,1960年人工養殖成功,期間雖有零星逸出,但都未在野外建立族群。而1998年發現的亞洲錦蛙及2005年現蹤的海蛙,因屬熱帶物種,分別局限在雲林以南及屏東地區,也未造成嚴重擴散。然而,自2006年第一起斑腿樹蛙通報至今,短短十多年便已擴散各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天時地利,促成了斑腿樹蛙幾近全境擴散的局面呢?

封面故事
小恐龍亂入農田!美洲綠鬣蜥的人道移除策略

美洲綠鬣蜥(Iguana iguana)原產於中南美洲,過去曾是臺灣寵物明星,遭人為棄置或野放後,在野外後快速繁衍,已在臺灣建立族群,成為超強勢入侵種,不僅破壞植被並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本土生態,也造成農業損失,危及食物供給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19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將綠鬣蜥列為有害的外來入侵種,並積極與各縣市政府合作移除。

不過,隨著體積龐大的綠鬣蜥屢上媒體版面,越來越多民眾自發性「為民除害」,也出現以不當手段捕捉綠鬣蜥的脫序行為,引發虐待動物爭議。如何在移除外來種、維護臺灣生物多樣性、降低農損的同時,兼顧動物倫理與人道處置,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新聞
環境影響評估好幫手 生物多樣性圖資專區上線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將原有「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資料,經專家分析推估,建置不同的生物多樣性程度資源地圖,已收集在特生中心官網的「生物多樣性圖資專區」(https://www.tesri.gov.tw/A6_3),可供保育空間規劃檢索使用。

新聞
蘭嶼豬凍精15年活力像一尾活龍 讓3母豬產下14頭仔豬

畜試所臺東種畜繁殖場去年將首批2005年凍存的蘭嶼豬精液解凍,沒想到凍存15年的精子活力和新鮮的狀態不相上下,經挑選了3頭繁殖力強的母豬人工配種,順利生下14頭仔豬,證明冷凍精液保存及運用效果無虞,可保存遺傳資源,對生物多樣性有很大的益助,已將技術導入產業應用。

新聞
保育生物多樣性 監測過程須有4大關鍵要素

監測野生動物的分布與動態變化,是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固定的地點,以同樣的調查方法與調查時間,長期反覆調查,能獲得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與生物族群的狀態,以及環境棲地的變化情形;調查成果可作為經營管理與保育策略的依據。

新聞
喝咖啡也能愛地球!選一杯友善環境的好咖啡

全世界對咖啡的需求逐年增加,近20年咖啡產量增加近2倍之多(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2019)。臺灣人也越來越喜愛喝咖啡,咖啡進口量逐年攀升,從30年前年進口量不到4,000公噸到現在增加了10倍,每年約需要進口超過40,000公噸的咖啡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9),全臺灣幾乎每個月就能喝掉350萬杯咖啡(中杯咖啡12盎司),帶來超過4.5億元的銷售價值(經濟部統計處 2018)。

新聞
歐盟推動「歐洲綠色政策」 盼保存生物多樣性、推動循環經濟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歐盟共同召開高層級小組會議,表示人類必須重新建立農業與生態系統服務的連結,以利發展更健康及永續的糧食系統,並於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緩和後有良好重建,讓生物多樣性發揮潛力來加強糧食及農業生產。會議以視訊方式進行,名稱為「歐洲綠色政策(The European Green Deal):歐盟農場至餐桌之轉型力量及建構健康與永續糧食系統之生物多樣性策略對話」,特別聚焦於FAO加強與歐盟合作,以處理農業部門的生物多樣性永續管理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