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生中心「秒殺」營隊培育生物人才 環教種子投身動保行列 今年首推農民田間調查課程

特生中心營隊學員夜間觀察兩棲爬蟲類。(圖片提供/特生中心)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過去提供各年齡層「環境教育」營隊課程,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因農業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今年首度針對農友設計環教課程,特生中心副研究員王經文表示,農友從事友善農業總期待知道田區生物多樣性是否增加、如何改善,課程將培訓農友作生物多樣性的生產環境維護管理及調查;預計3月中旬開課,2月底開放報名,先試辦一梯次40人,後續視參與情況再增開課程。

特生中心是環保署首批認證的環境教育場域,多年來透過學生暑期營隊,以及教師、社會人士的環境教育課程,將生物多樣性、生態永續素養深植各階層人士,迄今已培育出3,000多名環教種子。現任職臺北市動保處的技佐黃采苓因從小參與特生中心營隊,選擇從事生態保育工作;現在開設熱門鳥類營隊課程的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過去更是首梯營隊的學員。

特生中心每年暑假期間舉辦各年齡層的暑期營隊,橫跨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教師及社會人士。學生暑期營隊有針對小學生的「小虎(石虎)生態營」、親子體驗營;國高中生會進階提供各類群學門的基礎生態調查,如蛾類樣本收集、植物調查等;大學生營隊則是針對特定議題,例如鳥類標本製作、自然碳匯等。

王經文指出,營隊課程年年不同,3年一輪,三天兩夜的營隊規劃6位環教講師、2名研究人員,每梯次只收40名學生,師生比1比5,但收費只要2,500元,經濟實惠;且結合食農教育規劃用餐便當,教導食用原形食物、認識食物里程,甚至讓學生自己包粽子、自己洗便當盒,參與的小學生「回家後都會自己洗碗」,使特生中心的營隊非常熱門,現在暑假8周、周周有梯次,但只要4月底、5月初課程一公告,上線不到兩天就遭「秒殺」。

戶外教學「尋藻高手」小組學員進行取樣。(圖片提供/特生中心)

夏令營學員在食農教育課程中製作麻糬。(圖片提供/特生中心)

透過各年齡的環境教育營隊課程,廣泛灑播下生物多樣性、公民科學的種子,參與營隊的經驗不僅可作為學生歷程檔案資料,成為爭取升學的資歷;即使不投入相關領域,對臺灣生態的認識,也幫助他們更懂得愛護環境,進而投入生態保育。

現就讀中興大學昆蟲系大四的王遠騰熱愛昆蟲,過去即是透過特生中心營隊讓他立定想做昆蟲研究的志向,透過特殊選才進入大學就讀。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大四的張棕程,也因為特生中心營隊課程的鼓舞,讓他選擇進入植醫領域學習,他說,營隊課程讓他接觸到電子顯微鏡這樣難得的設備,「學校是用不到這麼貴的儀器的。」

除了實體營隊課程,近兩年受到疫情影響,特生中心保育教育館也開發一系列15部小虎生態營及濕地小旅行的線上課程,讓學生可利用事先寄送到家的材料包,搭配FB粉絲團影片線上學習。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表示,線上課程每梯次寄出材料約100份左右,但實際觀看人數可破千人,顯示社會大眾對生物多樣性、生態有濃厚興趣,未來考慮以線上課程擴大服務更多民眾,周六、日固定上傳課程,連續5周。

此外,特生中心也針對社會人士提供「公民科學」課程,進而發展出「慕光之城」、「路殺社」、「臺灣蛛式會社」等公民科學平臺;保育教育館迄今也培養出400多位解說志工,服務時數每年1.6萬小時,讓生態保育種子更加擴散出去。

學員將路殺蛇類製作成浸液標本。(圖片提供/特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