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灌溉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自109年掛牌成立,將原農田水利會納入公務系統,屆滿三周年,不僅灌溉服務延伸至灌區外、增灌5.6萬公頃,嘉惠8萬多名農民;改制後建設經費逐年增加,今年已達136億元、成長三倍有餘,擴增農業水資源調蓄量達6,60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5座明德水庫蓄水量。
臺南市楠西區是全臺種植芒果面積最大的單一鄉鎮,但近兩年氣候乾燥缺水,導致芒果等果樹作物減產,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擴大灌區外供灌服務,規劃以楠西照興地區為示範區,建設蓄水池及配水管工程,蓄積雨季水資源,以供枯水期使用,穩定灌溉,今(28)日正式動工,預計明年6月完工。
在氣候變遷下「短延時強降雨」事件愈來愈頻繁,可能讓圳路堵塞致災風險陡增,農委會農田水利署除了利用歲末斷水期與期作間空檔定期清淤,今年成立「圳路清淤通報網」及免付費通報專線,透過民眾自主通報,通報立案後可在3至7天排除堵塞,提升清淤效率確保圳路暢通,強化農業韌性。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近年乾旱造成農作物災害損失已逾45億元,凸顯水資源對農業生產重要性,農田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後政府投入經費每年增加,去年已達23.25億元,「疫後特別預算」再編近142億元,2024年可望完成灌區外農地8.8萬公頃供灌,已近嘉南大圳供灌面積。
宜蘭是臺灣唯一不需興建水庫,卻終年不缺水之地。占地23公頃的深溝水源生態園區(深溝淨水場),就足以供應蘭陽溪以北共五個鄉鎮的用水量,水源除了仰賴地面溪流,暗藏於地底下豐沛的伏流湧泉,更像一座地下水庫,於旱季適時補位。深溝淨水場的資深志工李光平形容:「如同腎蕨,冬季將水分儲存至地下球莖,夏季雨水不豐時就能派上用場!」
荖濃溪從玉山陡峭東峰汩汩流下,急流沿中央山脈蜿蜒曲折,緩和流入美濃平原漫地伏流,被獅子頭圳束集起來,水圳支線滋養土地和人情。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總幹事溫仲良佇立在沙洲,遙望彼岸荖濃溪主流,奔騰溪水浩浩湯湯,他又順水圳水路走入村庄水橋,「這流水可能剛和我們見過面。」這美濃男人的家鄉話很浪漫。
以飛鳥的視角,從空中俯瞰桃園──鑲嵌在翠綠田野、灰色道路、積木般建築之間的無數埤塘藍點,被《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形容「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閃閃發光」。20年來走遍大小埤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陳其澎,練就搭飛機、看空照圖都能逐一指認埤塘的能力,對他而言,認識桃園得先從埤塘開始。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臺灣遭逢嚴峻旱情,大大衝擊了農業生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桃園管理處(簡稱桃園處)運用一系列灌溉配水措施,協同各單位與當地農民,齊力因應這場百年大旱,順利豐收2021年第一期作稻米。
2021上半年臺灣遭逢半世紀以來嚴重乾旱,超過7.4萬公頃農田被迫休耕停灌,彰化是中部少數未停灌區域,面對河川水源枯竭的困境,為完成一期作供灌任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彰化管理處(簡稱彰化處)啟動旱災應變機制,靈活運用六大抗旱措施全面加強灌溉管理。身為「取水頭」的社頭工作站,也堅守岡位、夜夜加班調配水源,「過去城隍爺夜巡,是在照顧百姓,今日我們夜巡顧水路,是在照顧農民。」眾人的努力,最終換來農民豐收的笑容,更寫下臺灣水利灌溉史上值得銘記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