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稻
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然而從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流到2021年的乾旱與強降雨,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帶給農民有增無減的挑戰,加速建構韌性農業體系,成為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希望藉由作物防減災技術逐步推廣、落實於生產現場,臺灣農業能走向農損更少、農產品供給和品質更穩定的一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因應氣候變遷下乾旱頻率增加,農委會強化農業節水,配合豐枯水期調整水稻種植期間,明年一期作起全臺6個水庫灌區實施水資源競用區(水資源競爭使用區)大區輪作,兩年一輪,輪值灌區一期作不得種植水稻,選擇做生產環境維護或轉旱作可獲節水獎勵。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3)日參與臺南農改場成立120周年場慶時表示,臺南場許多研發成果具體應用到農業實務,可改變農業結構,例如水稻中間作輪作制度有助農民收益增加到每公頃30多萬元,又有助減少政府保價收購經費支出,將編列1億元預算全臺推廣。
嘉義大學農藝學系與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利用稉稻與臺灣原生陸稻雜交,並以分子標誌技術輔助耐旱特性選種,歷時9年,育成3支優秀耐旱水稻品種「嘉大臺南1至3號」,平均可節水2至3成,仍能保有9成以上的產量。
水稻「臺南19號」生育天數較一般水稻少20天,可節省灌溉水量;對稻熱病具有中等抗性,產量穩定;且米粒低白堊質,食味品質佳、帶有芋頭香,首度入選「111年優良水稻推廣品種」,推廣全臺一、二期作種植。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耗時11年育成全國首支專為有機栽培選育的水稻品種「桃園6號」,此品種水稻對稻熱病具有中等以上抗性,不易發生病蟲害,一期作產量每公頃5.7公噸、二期作5.4公噸,產量相當穩定。
褐飛蝨是國內水稻主要害蟲之一,嚴重危害可造成稻作產量平均30%的損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從印度野生稻種原找出可抗多種核飛蝨的基因,以雜交導入優良水稻品種,育成具有早熟特性及芋頭香味的新品種「台農85號」。
我國以三級良種繁殖制度為水稻優良品種進行品質把關,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與中興大學合作開發「水稻種子品種辨識系統」,運用AI與大數據技術,大幅提升人員檢查效率44%,可將以往3個月檢查流程縮短到1.7個月。
水稻是需水量最高的作物,農委會改良場試所試驗透過智慧水閥系統,取代傳統湛水栽培方式,讓田水自然蒸發、滲漏,待水位歸零,土壤表面無積水但仍濕潤狀態,隔天再灌溉至水深5公分的方式栽培,可達省水3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