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吳尚鴻)
新聞
農業部次長、農險基金董事長黃昭欽:氣候變遷衝擊農業 透過農業保險提升農業經營保障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使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上升,參考全球第2大再保險公司Swiss Re在2023年1月研究報告顯示,自2017年起損失多高於趨勢線,且在2021年趨勢線突破1,000億美元,各種自然災害中以天氣災害為主,氣候型災害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已逐漸成為常態,預期年均增長保持5%至7%水準。

農水署宜蘭管理處簡易閘控系統操作介面示意圖,遠端操作的同時可調整啟閉速度。
豐年雜誌
建構智慧灌溉系統 強化調度與防災韌性:應用新興科技技術 把農水管理變簡單

隨著全球物聯網感測、雲端運算服務、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持續建置圳路水位、流速、閘門開度及即時影像等監測設備,各管理處針對灌區特性因地制宜,透過結合物聯網及模擬演算等技術,可掌握即時水情,並進一步將數據資料運算分析,有效運用各項監測資料。

臺灣甘藍價格時常大起大落,反映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現象。(攝影╱吳尚鴻)
豐年雜誌
高麗菜成為賭博菜的原因與解方:提升農業生產力、組織性 從源頭抑制產銷失衡╱焦鈞

甘藍(高麗菜)是臺灣產量最高、國人最熟悉的蔬菜,有「菜王」之稱,卻也常遭遇價格波動大、「菜金菜土」現象,種植甘藍因此如賭局一般。甘藍變成「賭博菜」,農政單位推出預警制度仍難緩解農民搶種潮,背後實有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因素。

農業部長陳駿季認為海洋碳匯最具經營潛力。(圖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新聞
農業部長專訪03》自然碳匯發展 陳駿季點名海洋碳匯最有潛力 將開發海草育苗技術

農業部門是國內最主要能提供碳匯的部門,農業部除了設定2040年淨零排放目標,還要以ESG方式與企業共同經營森林、土壤及海洋等碳匯,新任農業部長陳駿季認為,海洋碳匯最具增匯潛力,他已指示水產試驗所開發海草育苗系統,加速海洋碳匯經營。

新聞
首版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出爐 示警糧食作物水稻、玉米減產 海水升溫1度小卷漁獲降15%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示警,在極高排放情境下,本世紀末全臺平均高溫天數恐增加75天,降雨乾溼差距持續增大;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世紀末將分別減產18%及17%,畜牧及漁業生產受高溫危害風險均增加,臺灣北部海域俗稱「小卷」的劍尖槍鎖管,當海水增溫1℃,單位漁獲量將下降15%,估產值減少約2億元。

在觀光脈絡底下,強調在地性,卻忽略環境負載力,會造成對生態的威脅。八煙聚落2015年的封村行動,正提醒了這種現象,而這也說明了,一個地方的生產模式有其最適規模,而不可能伴隨經濟無限上綱。(提供 八煙聚落)
新聞
【農的N次方】新時代來臨 農村新挑戰才開始

農村所面對的挑戰未曾止歇。對農地、農業與農村資源的大量汲取,累積為人口與資本的持續流失,造成農村的持續高齡化、少子化。與此同時,農村的廣闊田野也成為氣候調適和發展再生能源的重要資產。

中高海拔山區的茶品質風味確實獨樹一幟,然而霜害威脅也遠勝低海拔產區。
農業技術
梨山茶維持競爭力 高冷茶產區更要智慧化轉型:重視氣候調適、機械省工 多管齊下保障產業

廣受國人好評的臺中市「梨山茶」一年3收,都是透過人工採收,但面對極端氣候影響及人口老化、缺工問題,生產管理正面臨挑戰。為減少農損、維持生產品質,導入智慧農業可作為解決方案,臺中市政府農業局輔導茶農建置示範場域,實證有效防止冬季霜害,幫忙守住春茶品質及產量;此外,臺中市和平區公所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梨山茶」產地證明標章註冊,也是維護農民權益、保障地方農業發展的良好案例。

豐年雜誌
氣候變遷下農業部推動鄉村發展的建議 從組織改造到跨部門計畫協作

鄉村地區作為生態、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載體,不只有農作產製儲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是創造碳匯、營造永續宜居環境的關鍵場域。農業部本於掌理業務,應率各部會之先,整合內部資源,研提公正轉型的整體農業布局,並與其他部門共議下世代的鄉村發展策略。

新聞
主要國家實施農業收入保險之經驗與啟發(上):美日經驗與兩國農場收入保險比較

收入保險為農業保險的新趨勢,且符合農業政策目標,然因我國推動時間較短,因此主要國家實施經驗值得深入探討與借鑑。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在於認識主要國家實施農業收入保險的經驗及成效,從而啟發我國辦理收入保障型農業保險之檢討與精進。

新聞
高粱產業現況及保險推動概況

農委會、金門縣政府於110年媒合臺灣之農會與金酒公司自111年起在臺灣契作高粱,擴大生產面積。同年並開辦雜糧類作物農業保險第一張高粱收入保險保單,分散高粱種植之風險,讓農民收入有保障,種植更安心。鑒於金門縣長期以來高粱種植面積、產量每年約在1,700公頃、2,000公噸,相對穩定,本篇報告以介紹目前於臺灣擴大高粱產業現況及保險推動情形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