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門是國內最主要能提供碳匯的部門,農業部除了設定2040年淨零排放目標,還要以ESG方式與企業共同經營森林、土壤及海洋等碳匯,新任農業部長陳駿季認為,海洋碳匯最具增匯潛力,他已指示水產試驗所開發海草育苗系統,加速海洋碳匯經營。
近年農業深受極端氣候威脅,農業部希望透過育種技術,讓作物更適應氣候逆境;臺灣農產貿易屢因中國不遵守國際規範受挫,農業部推動農產貿易,未來將強化尋找國產農產品在目標市場國的產品定位;直接讓市場國通路跟臺灣通路系統做連結;開拓新興市場,並加速生鮮農產品檢疫風險評估,讓優質臺灣農產品行銷國際。
臺灣蘭花在國際花卉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農業部接管臺南「蘭科園區」後,推動園區轉型「花卉產業創新園區」,未來將進一步與農試所花卉試驗分所合併成單一組織,讓園區裡面的所有業者的開發需求,能夠直接對接試驗單位,縮短研究到應用的期程,讓臺灣蘭花持續站穩國際領先地位。
陳駿季指出,花卉產業求新求變節奏快速,研究與產業應用需要更緊密的連結。(攝影/吳尚鴻)
問:邁向淨零永續,國內碳交易已上路,農業部未來在森林、土壤、海洋碳匯上會推動哪些經營?
答:農業很多的作為是在做減碳,包括水稻田間歇性灌溉措施,除了可以減少水資源的利用,甲烷的排放也會降低。農業更可以增匯,包括森林、土壤與海洋,外界很清楚農業部持續在做森林碳匯,但是除了植林以外,農業部也提了很多方法學,因為當談到「碳權」的時候,就需要自願減量的方法學,包括森林的經營、竹林經營及農地管理等,農業部已逐一送到環境部去審議,未來依據方法學操作,就可以取得碳權。
土壤很有潛力增匯,土壤有機質可以固碳,農業部農試所過往已建立全國土壤分部資料,知道哪一些地區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比較少,未來就可以添加有機質到這個區域,但有些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已經飽和,再添加也沒有用,否則包括樹枝這種農業剩餘資材,可以製成生物炭,再封存在土壤中。
我認為其實最有潛力的碳匯是海洋,這個月初我到澎湖去看海草床,海草床固碳能力每年每公頃可以達到14噸二氧化碳當量,比森林8到10公噸還多。因為現在海草床復育是用種植的方式,好像在海裡種水稻,速度太慢了,將由水產試驗所開發類似水稻育苗系統,可以育苗完成後直接鋪上海床。
海草定植下去以後,根部可以固碳,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盤點出很多適合復育海草的海域,特別有很多廢棄漁港,去做海洋碳匯絕對有潛力。碳匯的價值愈來愈高,農業部現在推動以ESG的方式結合碳匯,因為許多企業需要做ESG永續報告書,農業部會讓企業了解農業碳匯可以幫他們解決工業上無法降低的碳排;不然農業部門自己的碳排大約僅600多萬公噸,其實並不高,我們很容易自己就淨零平衡了。
問:近年氣候變遷造成農作物適栽區域位移,部長曾提到荔枝、龍眼產區必須儘早往北移,耐熱品種作物再往南移,目前還有哪些作物也面臨此問題,農業部如何規劃移動作物產區?
答:極端天候造成農業經營不確定性的風險愈來愈高,往年農民可以照節氣走,現在即使總雨量變化不大,但旱澇不均,溫度分布兩極化。
荔枝、龍眼需要涼溫誘導花芽分化,暖化下溫度太高,南部有些地方已不行,北部稍好,未來很多作物種植板塊會位移,這是長時間的變化,我們正積極從育種著手,育成不需要足夠低溫就可花芽分化的作物;舉例來說,以前吃的桃子都在梨山,因為桃子開花需冷性要達到一定時數,所以一定要在山上,但現在育成一些平地桃品種,不一定需要這麼低的溫度就可以花芽分化,育種是長期要做的。
農試所培育出多種低需冷性水蜜桃,圖為「桃台農10號─珍翠」。(圖片提供/農試所)
第二,農民是當真的無法種植時才會廢耕,農業部要引導農民改變種植品種或是改變作物品項,這是系統大工程,不是半年、一年可完成,農業部正跟試驗單位討論中,農試所就有長期模擬溫度變化下哪些作物會如何位移。
現在比較擔心的敏感作物像是花生、大蒜等,果樹更麻煩,因為長期在固定位置,農業部現在做的是希望透過品種改良、栽培調適,讓作物能夠適應氣候變化。茶葉最怕沒有雨,雨水不夠時,山坡地又不可能灌溉,因此農業部協助建置噴灌系統或蓄水池、蓄水塔。
問:我國期盼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透過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拓展農業貿易,未來農業貿易對中國市場出口的比重是否會調整?
答:農產品的外銷其實要看品項而定,有些品項是以內需為主、外銷為輔,有一些則是以外銷為主、內需為輔。以農業部立場來講,協助農民將農產品外銷,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市場,或應該說是重視每一個市場,包括中國的市場;但農產品貿易有其國際規範,市場不是今天想開放就開放,想關就關,任意變動會讓農民反而不知如何處理。
以臺灣的鳳梨釋迦為例,中國之前以檢出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為由關閉市場,我們開始鼓勵轉作,但有一天中國沒有任何理由又重新開放了,因為畢竟有地緣關係,輸銷中國比較方便,又會讓農民想繼續種,可是你永遠不知道它下一次什麼時候會再關閉市場。如此容易造成國內產銷秩序失調,因此未來針對高度仰賴中國市場的品項,我們會積極開拓比較優質的高端市場。
中國曾經以檢出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為由禁止臺灣鳳梨釋迦輸銷。(攝影/游昇俯)
未來農產貿易農業部有幾個策略,第一是找到農產品在目標市場國的產品定位,因為一個農產品國人覺得很好吃,但其他國家的口味不見得,因此未來要更精進目標市場的消費習性分析,找到有消費能力的族群。
第二個部分是通路的鏈接。過往農產品外銷是透過貿易商拉出去,農業部給予適當獎勵,產品出口後只能說外銷總量有增加,農產品在目標市場國怎麼銷售,過去並不是那麼在意;現在農業部會反過來,強化目標市場國通路跟臺灣的通路系統做連結,以日本為例,農業部現在跟都樂食品公司(Dole)、Farmind株式會社等目標市場國的通路業者合作,甚至有部分做契作,不是拉現貨,這樣有助確保產品品質,日本通路業者知道日本市場走向,可以預期通路如何擴展。
第三個部分更強化新市場的開拓,涉及生鮮產品,必須透過檢疫談判,我們會加速檢疫風險評估,新興市場也許也可以用其他加工產品先取代,因為加工產品比較不會有檢疫的障礙,可以讓目標市場國先了解我們的產品;以豬肉為例,臺灣生鮮豬肉還無法銷日本,但熟食的香腸、排骨、滷肉飯可以,所以農業部先跟日本一個鐵道公司合作,販售限定的臺灣便當,先讓他們知道臺的豬肉產品是不錯的,未來如果傳統豬瘟拔針被確認以後,就可以外銷生鮮肉品了。
另外像是菲律賓市場,我們也讓加工豬肉產品先進入五星級飯店,讓他們先享受到臺灣的豬肉,先用加工產品讓他們認識我們的產品,未來生鮮豬肉就有機會跟著走進菲國市場。農業部最後就是要確保國內生產端農產品品質跟穩定供貨的能力,包括現在的冷鏈系統。
問:部長專長植物種苗繁殖技術,曾領軍農業部「花卉重點產業研究團隊」,將臺灣蘭花推上國際舞臺,未來要如何幫助蘭花花卉產業持續站穩國際領先地位?
臺灣蘭花在國際花卉市場具有領先地位。(攝影/吳尚鴻)
國內蘭花產業重鎮在臺南,農業部去年接管原由臺南市政府主管的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農業部現正推動蘭科園區轉型「花卉產業創新園區」,運作邏輯將與過去不同。早年蘭花研究歸研究、產業歸產業,研究支持產業是透過技術移轉,但現在很多歐洲園區有它自己的研究單位,這個研究單位可以客製化服務,滿足園區需求的市場走向,做的是更接近市場型的研究。
農業部正努力讓「花卉產業創新園區」與農試所花卉試驗分所連結,要合併成一個組織,讓園區裡面的所有業者的開發需求,除了育種以外,還包括很多栽培技術的改良,能夠有試驗單位直接對接,客製化的去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樣從研究到應用的期程就會縮短,因為花卉產業本身是求新求變、周轉率非常快的產業,一個產品可能兩年、三年就得淘汰,需要不斷進步。
- 農業部長專訪01》調整公糧價格將朝野協商 陳駿季要引導稻農進集團產區、提振稻米消費 支撐稻穀產地價格
- 農業部長專訪02》智慧農業開拔 農民數位卡明年試辦 今年底推出即時數位調查資訊系統
- 農業部長專訪03》自然碳匯發展 陳駿季點名海洋碳匯最有潛力 將開發海草育苗技術
- 農業部長專訪04》培育蘭花出身卻愛種草皮 農民更專業、更服務農民是陳駿季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