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紅樹林、海草床碳匯效益高 供育生態、漁業資源:航向碳匯藍海 本土藍碳方法學送審

因應國內2050淨零排放政策,屬於藍碳之二的海草床、紅樹林減量方法學在今年3月由海洋委員會送入農業部審查。計畫主持人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藍碳可貢獻碳匯是森林的1.5至2.5倍,計每年約貢獻3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紅樹林與海草床除了是固碳高手,也是許多生物的庇護所與哺育地,澎湖中心投入海草床復育多年,未來將協力社區發展碳權交易方案,讓碳匯挹注社區發展。

紅樹林碳匯能力優異,也具備濕地生態系等多項價值。(攝影/Chan Richie on 123RF)
豐年雜誌
自然碳匯、碳權走到哪?國內正跟上國際趨勢:跨國組織「漂綠」爭議、方法學更新值得借鏡

碳抵換權讓農業部門受到關注,植樹造林等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方法屬於碳抵換權,可自大氣中移除或固定溫室氣體的造林固碳,更能帶來莫大的生態與社會效益。但新植造林有碳匯,並不等於碳權,還要透過國家設立或認可有效方法學,各國地理環境不同,尚須建立「各地區適用」的碳抵換權計算方法,也就是適合該國使用的自然方式移除溫室氣體之方法學,且須通過主管機關核准施行。

新聞
農業部門新增土壤及海洋兩大碳吸存生力軍 2030年增匯量135萬公噸

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3月底發布臺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今(28)日進一步發表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由行政院各部會依業務內容負責制定,其中,農委會與海洋委員會、內政部、經濟部合作提出「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經過技術改善提升及推廣後,預計2030年森林碳匯、土壤碳匯、海洋碳匯總計可以增加135萬公噸碳吸存貢獻。

新聞
先植藻再放流蟹貝魚苗 馬尾藻人工藻場不只是海洋碳匯新利器還孕育資源

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海洋碳匯可提供強大貢獻,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近幾年研究在離岸風場設置馬尾藻的人工藻場,利用藻體成長過程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碳匯場所,貢獻海洋碳匯,同時也在藻場放流魚苗、蟹苗等,讓藻場成為放流魚苗的中間育成場,增育海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