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長陳駿季上任,他從自身服務農業部門經驗著眼,希望率先改善農業政策決策所仰賴的調查資訊不夠即時的問題,今年底將推出即時數位調查資訊系統,供外界、農民參考,做生產規劃;最快於明年試辦發行農民數位卡,讓農民申報現金救助及各式獎勵更有效率;並要推動集團產區,提高農產品計畫性生產比例,以降低產銷失衡風險。
農業長期面臨缺工問題,陳駿季要培養農業CEO,建立一鄉一農事中介服務網絡,解決經營人才、農事支援短缺;《國土計畫法》明年將上路,他要確保農地農用;以及能源轉型下,漁電共生也可讓青農集團進場,做更有效率的生產。以下是陳駿季訪談紀要:
問:部長上任,農業部門有哪些急迫想要推動的政策?
答:農業政策有其延續性,但我會思考需要精進的地方,首先要求同仁讓農業資訊更精準、正確且即時,能夠讓農民及外界知道;第二,政府部門是服務人民的系統,為了更有效率服務農民,未來會推動農民數位卡,非實體卡,而是以手機QR Code的方式,可以鏈接所有農民資料庫,未來農民不管買農藥、肥料,或任何一個申報,第一線的公所人員可以很快將資料拉出來,加強申請效率。
國內從事農業人口有專業農、有兼業農,對農業部來說,只要實際從事耕作者都會認同是農民,農民數位卡的發放對象也是以實際耕作者為主。現在農民種稻繳公糧要申報,轉作玉米、大豆、高粱領取綠色環境給付要申報,農業天然災害啟動現金救助也要申報,而且買農藥、肥料都要實名制,很多資料庫個別獨立,每次申報都要重新填寫。
農業部將推動發行農民數位卡,提供農民更精準的服務,例如建議栽培作物適合的農藥、肥料。(攝影/黃名毅)
未來當後端資料庫串接,直接key in農民身分證資料,就可以調出過往種植紀錄等所有資料。農民可能種植玉米但錯買水稻使用的農藥、肥料,這時就可以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建議適合的農藥、肥料。我們是用服務的角度看待資料庫的彙整,而不是用檢核勾稽角度、想把假農民挑出來,因此只要是實耕者都可以納入農民卡服務。
第三,回到產業鏈。若看國內農民經營狀態大致可分兩大類,其一只知道種植,但對產品往哪裡銷售沒有概念,產品通常是在行口(盤商)被收走,或送批發市場拍賣,價格有不穩定性,且會因同時很多人送往批發市場而量多價跌;其次是用契作方式,就是後面市場有需求,委由前端農民生產,農業部未來重點在引導只知道種、不知道市場需求的農民加入集團生產或契作生產,這樣才能對農產品市場價格有所支撐。
問:農民可能因擔心資料被掌握而不願加入農民數位卡,農業部要如何推動?是否考慮附加多功能用途提高使用誘因?
答:農民數位卡推動一定是有階段性的,可能從主要作物、地區、縣市先行示範,不可能一開始就全國同步推動,因為這不是一個強制的政策,只要讓農民知道這個服務系統對他們有幫助,就會逐步加入。
舉例來說,農民起初也懷疑政府推農民退休儲金到底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所以申請率滿低的,但現在比率就拉起來了,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加入農退儲金;農民職災保險也是一樣,起初大家認為已有健保給付,可是當他遇到身故死亡或傷病、住院等變故,職災保險就能提供一些幫助。農民數位卡預定2年內建置完成,明年開始部分先行試辦。
發生農業職業災害事故的機率不亞於其他職業,農民職災保險可提供適度保障。(攝影/謝佩穎)
農業部前幾年曾試辦農民卡一小段時間,與一卡通合作、使用實體卡形式。但若真的發行實體卡,後面的經營管理是浩大工程,包括控制發卡量、遺失重新請領等,投資報酬率不高;包括也有建議部分功能可用健保卡註記方式,像當初COVID-19疫情買口罩一樣,但因為健保卡用途希望與醫療有直接關係,不能說因為人人有、很方便,什麼功能都加進去,那就喪失健保卡的意義了,因此農民數位卡基本上還是規畫用數位形式,有專屬的QR Code。
現在國人持有智慧型手機比率應該非常高了,即使年長者;因為QR Code不需要太多操作,就像到便利商店買東西會問你要不要載具一樣,掃一下就可以,一掃就會帶出必要的資料庫資料。後續會加入誘因設計,讓加入的農民服務效率變高,請領補助速度較快,這樣就可農民吸引加入。
問:國內農業人口老化、面臨缺工問題,您上任宣示要培育農業管理CEO專業人才,培育計畫為何?您想建立一鄉一農事中介服務的農事支援網路,提高農機利用效率,目前進度如何?
答:臺灣農業以小農為主,農業部很早就開始推動聯盟的概念,就是現在的集團產區;當一個人自己種一塊田,很單純,就是種植管理而已,可是當你要把小農集結在一起做共同經營管理的時候,就必須除了種植的技術以外,還要有更多的管理能力,這個我覺得真的很缺乏。
農業缺工大概分兩種,一個是經營的人才,一個是農事支援。經營人才的培養,在農業部農民學院有初階班、進階班及高階班,初階班是「搖籃」,進階班叫「加油站」,讓已經具備能力的農民定期來補充能量,高階班我們叫做農民的「變電所」,就是著重從技術端、管理端改變思維;高階班就是要養成未來農業的CEO,未來農民學院會與學校合作,開設類似EMBA等課程,強化農業CEO的養成。
陳駿季推動建立農事服務業,國內已有12個機械代耕團。(圖片來源/農傳媒)
另外一個區塊是農事支援,農業部原有人力團機制會繼續推動,而且可以引進大概1.2萬名的外籍移工,但機械化跟自動化的導入是國內農業更需要的;過去機械化、自動化補助都是以個人申請為主,希望未來可以變成一個農事服務業,所以稱做「Uber農機」,就是提供農機的Uber。
我從兩年前開始推,現在已經有12個機械代耕團,我的目標是一鄉鎮一農事服務團,當我一喊出來,部內每個人都說很痛苦,但是我一定要做到,不過我會針對一些重點的鄉鎮先做,因為農事服務業可以提高農機的使用效率、服務更多的人。
問:農產品經常面臨產銷失衡,部長曾提到「通常是農民種了,卻不了解後端市場需求」才造成產銷失衡,請教部長進一步的解方。
答:產銷失衡一部分原因就是剛才講的,有一類農民只知道種、但不知道賣哪裡,產銷失衡通常是在這個族群會發生,所以農業部引導他們變成一個集團產區;但更重要的是,應該讓生產種植的資訊更即時、更透明。
以俗稱高麗菜的甘藍來講,現有警示燈號預警機制效果不大,那是因為甘藍類似賭博性的作物,很容易種植、產量也高,農民虧損的機會不是很大,就算價格跌到每臺斤10元,其實還有賺,可是貴的時候每臺斤1、200元,容易引發農民賭博心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作物,但是以其它作物來講,如果給予更充分的種植資訊,有更多的集團栽培的話,可以互相協調什麼時候種、大家互補,而不是同一時間種。
陳駿季希望率先改善農業政策決策所仰賴的調查資訊不夠即時的問題。(攝影/游昇俯)
臺灣的農產品有幾個特色,一個是產期集中,每一個作物產期都非常集中,第二個就是國內市場是一個淺碟性的市場;所以要解決產銷問題,第一個就是盡量計畫性生產比例比較高一點,第二個就是靠市場端的拉力,讓有機會外銷的品項往外銷走。
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的品項,就要控制栽培的時間點,例如桃園葉菜有很多集團產區業者,他們會彼此協調你先種什麼、我種什麼,不會同時間大家一起種,這樣產品就不會同時間上市,造成價格波動,要做到這部分,就需要更多的即時種植資訊;過往農業部的農業資訊,大概就是面積與產量預估,一年一次或半年一次,而且都是事後的,所以農業部現在推動讓這些數位調查資訊能夠更即時地讓外界知道,供農民做判斷。
希望在年底之前就能陸續推出更即時的數位資訊內容,有一部分農業部已經在做了,只是推動力道還不夠強,未來我會用更積極的態度去做這件事情。
國內部分農民只知道種植,不知道產品的市場在哪,只能送往批發市場,產銷失衡常發生在這類農民身上。(圖片來源/豐年社)
問:國土計畫法將在明年4月30日上路,目前地方政府在劃分功能分區產生爭議,農業部如何讓特定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未來能劃入農一、農二,確保農地總量及品質?
答:為了確保國人糧食安全,農地面積維持74萬到81萬公頃,國土計畫法未來的農一、農二,基本上是農業部農業投資的主要對象,農三就是現在的坡地,農四是鄉村聚落,農五則是都市計畫。依據國土計畫法施行指引,國土功能分區由地方政府劃設,現在比較有爭議的是,很多人認為土地一旦被畫入農一,以後將一輩子沒辦法翻身;因此地方劃設時會受到很多壓力,很喜歡將公有地、像台糖土地畫成農一,可是台糖的農地不見得都是非常好的農地。
甚至有將原來坡地的農牧用地畫成國土保育的部分,我們如果發現的話,就會主動跟內政部協調,因為不是說坡地就是國土保育地,坡地裡面也有一些比較平緩、可以種作物,這部分大概有3萬多公頃,農業部會主動透過圖資去跟內政部協調。
此外,外界一直強調,南部的農業縣市大部分是農地,北部是都會區,南部土地被鎖住的話一輩子沒有辦法發展,因此期待政府應該有配套作為去補償。類似外界所說「農業權」的概念,我覺得是可以討論的,但它絕對不是發錢的概念,農地一年發多少錢;而是也許在地方建設或鄉村建設中,投入更多的公共資源;怎麼樣去支持這些被畫為農一、農二的土地,以農業部來講,我們會投入更多的基礎建設,讓它生產更有效率。
《國土計畫法》上路後,農業部將投注更多資源在農一、農二土地上。(攝影/游昇俯)
我們看待農民的貢獻,應該是從農民對土地的貢獻的角度去思考,而非像外界以為的,農民一直受補貼。農民的土地能維持農一、農二用途,基本上他就是守護這塊土地,所以應該給予相對的獎勵,而不是補貼概念。
至於國土計畫法是否能在明年4月30日如期上路,農業部仍以這個目標去協助,或許內政部年底會看所有地方政府公展內容的疑問,是否能夠順利解開,能夠順利解開大概就能如期進行。
問:農業部推廣「以農為本、光電加值」政策,現階段成果如何?
答:光電議題也是常被大家誤解,外界常常說光電已經讓農地損失了1、2萬公頃,我可以提供一些具體數據說明,農業部至今堅持的就是「以農為本、光電加值」。
目前農地上的光電可分4類,第1類屋頂型,沒有什麼土地流失爭議;第2類漁電共生,農業部匡列了2萬980公頃,迄今實際在做光電才1,856公頃,僅占8.8%;日前開放第3類不利耕作區有2,162公頃,但已經在做光電的是694公頃;第4類是農地變更使用的約有1,710公頃。較具爭議的後3類,包括已經在運作的、在申請的差不多4,000多公頃左右。
農業部關心的是光電板下面是否真的繼續從事農業的經營,過往只要求做光電,光電板下一定要做農業使用,這對光電業者來說很困難;農業部正思考進一步作為,也許能將光電板下的這些魚塭,用一個集團生產的方式,讓青農或是願意從事農業的人,幫光電業者做整體的經營。
農業部水試所臺西育成基地提供光電與養殖業者合作,試行漁電養殖。(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現況光電板下是否有養殖事實,農業部會透過漁民購買魚苗證明或銷貨證明來檢核,檢核不過,就必須改善,不改善就會廢止,像臺南大概有6場被廢止,有很多場是在改善中。目前有養殖漁業的漁民想要養魚沒有地,因此農業部趁這個機會,希望讓光電板下的魚塭能提供出來,讓集團進場經營,農業部也可就適合放養什麼魚種,給予協助。增加饋線是台電要做的,但如何讓養殖更有效率,農業部可以用新思維去處理。
光電問題不在土地不夠,而是缺乏饋線、升壓站等,還有就是在畫設漁電共生專區後,有一些「光電蟑螂」都先去綁地,導致光電業者要進場時不是跟農民直接談,而是得跟「光電蟑螂」談,所以造成光電業者覺得漁電共生不好,需要另外開闢土地,但農業部不會同意,因為現在不是土地的問題,就算開放農地也會遇到相同問題。
- 農業部長專訪01》調整公糧價格將朝野協商 陳駿季要引導稻農進集團產區、提振稻米消費 支撐稻穀產地價格
- 農業部長專訪02》智慧農業開拔 農民數位卡明年試辦 今年底推出即時數位調查資訊系統
- 農業部長專訪03》自然碳匯發展 陳駿季點名海洋碳匯最有潛力 將開發海草育苗技術
- 農業部長專訪04》培育蘭花出身卻愛種草皮 農民更專業、更服務農民是陳駿季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