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版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出爐 示警糧食作物水稻、玉米減產 海水升溫1度小卷漁獲降15%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研究指出,海溫每上升1℃,小卷漁獲量就下降15%,恐影響產值減少2億元。(圖片來源/「基隆區漁會」臉書專頁)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及環境部日昨共同公開《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報告示警,在極高排放情境下,本世紀末全臺平均高溫天數恐增加75天,降雨乾溼差距持續增大;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世紀末將分別減產18%及17%,畜牧及漁業生產受高溫危害風險均增加,臺灣北部海域俗稱「小卷」的劍尖槍鎖管,當海水增溫1℃,單位漁獲量將下降15%,估產值減少約2億元。

我國2023年發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首版依法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8日公開。報告由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共同主編,歷時一年半,彙編國內外氣候變遷觀測、推估與衝擊研究、調適方法論等資訊,並參考超過1,200篇國內外學術期刊文獻與部會研究報告而成。

許晃雄指出,無論怎麼減排,臺灣與全球暖化的趨勢將至少持續到2050、2060年,海水溫度、海平面持續上升,本世紀末在高排放條件情境下,海溫上升將超過2.5℃,海平面升逾0.78公尺;臺灣高於36℃的高溫天數將比現在多75天,冬季愈短、夏季則延長達7個月。

並且,降水豐枯趨於兩極化,豐愈豐、枯愈枯,春季乾旱加劇,但超大豪雨發生更為頻繁嚴重,半世紀才發生一次的豪大雨,在升溫4℃條件下會變十年發生一次;許晃雄說,未來侵臺颱風個數減少,但風速、降雨的強度均增加,舉例來說,在氣候情境RCP8.5下,世紀末侵臺颱風的降雨量將增加35%,想像莫拉克風災若增加35%降雨,將是無法承受的災情。

這份科學報告並評估氣候變遷對臺灣農漁畜產業造成的衝擊。李旭明表示,暖化造成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減產,不利糧食自給率提高;蛋、肉、乳等畜牧產業產能也會因升溫造成熱緊迫危害提高,且隨時間推進逐步由南往北,從平原往淺山擴展。

李旭明指出,在暖化1.5℃及2℃條件下,虱目魚受低溫危害風險降低,但對文蛤受到連續七天32℃的高溫危害發生率將增加20%至40%;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研究也指出,海溫每上升1℃,小卷漁獲量就下降15%,恐影響產值減少2億元,但同時北緯30度海域棲地的適合度也會增加。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組研究員李欣輯指出,氣候變遷影響森林動植物,各海拔區域均以高山棲地縮減、生長季改變最為明顯;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AR5氣候情境RCP4.5及8.5模擬,臺灣高山植被適生海拔在世紀末將上升173公尺及268公尺,既有棲地消失,適生面積大幅縮減。氣候變遷也會衝擊昆蟲生態,在AR5氣候情境RCP2.6至8.5下,授粉昆蟲信義熊蜂適存棲地將縮減41%至87%不等,且南部山區將再無牠適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