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寵物
農業部上周召開會議,討論寵物分級管理禁止飼養、輸入的「黑名單」物種,新增955種物種,由於增加數量龐大,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質疑未來可能「99%至100%寵物市場流通物種」皆遭禁,皆可能以「動物福利」為由列入禁止清單,引發反彈。農業部動物保護司表示,目前收集各方意見,有共識才會優先實施,實施沒有預定時間表。
農業部今(31)日公布112年全國家犬、家貓飼養數量電訪調查推估結果,全國飼養家犬數量達148萬637隻,較上一期110年的調查增加19%,逼近2成;家貓飼養數量達131萬1,449隻,較上一期調查更大幅成長逾50%。因家貓數量大幅增加,農業部將評估將貓隻納入寵物登記機制的可行性。
有民眾反映家中貓咪就醫檢驗出低血鉀,懷疑貓飼料有問題,撥打1999市民服務專線向臺北市政府檢舉,農業部今(23)日表示,臺北市動物保護處昨日已聯繫當事飼主,並至被檢舉的寵物食品公司扣留同批產品帶回,送交農業部指定具寵物食品檢驗量能實驗室檢驗,抽驗民眾檢舉產品計6件。
「今天只是一個開始,是針對寵物福利系統建置的第一步」,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指出,寵物身分證後續福利正研擬中,會在日後陸續推出,「例如持寵物身分證至醫療院所會有相關優惠,甚至於在寵物醫療資訊清楚完整的情況下,後續寵物保險的辦理也會更容易推動。」
國人飼養寵物頭數即將超過小孩人數,寵物產業產值超過538億元,並持續快速成長,農業部與台灣經濟研究院今(24)日共同主辦「2023國際寵物產業論壇」,首度邀請日本三大寵物產業團體來臺分享推動產業發展經驗,包括建立「家庭動物管理師」認證制度,修法規範寵物籠尺寸、繁殖次數等,以照顧動物福利等。
民間送養單位的認養規定,有的會要求支付醫療費用,有時會綁定飼料或營養品購買,甚至有送養方拒絕變更晶片飼主登記的案例,讓認養變成實際上只是「代養」,鬧出消費糾紛。臺南市便有民眾為了認養狗狗,約定向寵物業者定期買飼料營養品,但後來不想繼續購買而發生爭議。
民間送養單位舉辦認養會讓大家來尋找自己想認養的品種犬貓,但認養經常伴隨著以醫療費、營養費等名義向認養者收費,並解釋這是為了救援下一隻犬貓。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表示,動物保護法規定只有合法的特寵業者,才可以交易買賣犬貓,坊間認養出現收取醫療費等費用,須釐清是否有無對價關係,以及了解犬隻來源管道。
新冠肺炎的動物感染案例,隨著疫情全球化的腳步,從2020年開始零星浮現。雖然,多數動物案例的感染源可以溯及接觸過的人類感染者,精確地來說,動物是疫情下的受害者,但是被感染的動物將病毒再傳給其他人類的疑慮,卻無法完全解除。人類對疫情的不安,有可能非理性地轉嫁到動物身上,造成對動物福利的衝擊。
公立流浪動物收容中心106年起實施零安樂死政策,就算收容動物因為生病無法康復而痛苦不堪,也無人敢決定施以安樂死,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今(11)日表示,將重新討論人道處理標準,否則重病又無法康復的收容動物實在太痛苦,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評估,符合條件即可人道處理,結束動物的痛苦。
「我家的狗會咬自己的尾巴咬不停,怎麼辦?」「狗一直抓籠子抓到流血該怎麼辦?」「我的狗聽到打雷就想跳樓,這是正常的嗎?」當動物出現這些令人費解的行為,就是行為醫學出馬的時候了。教你讀懂動物的肢體語言,牠的脫序不是故意使壞,而是恐懼焦慮,只要跟著醫生耐心地了解牠、陪伴牠,牠仍是最可愛、最療癒你的親愛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