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
2021年2月中國以檢疫問題為由,自同年3月1日禁止進口臺灣鳳梨。山不轉路轉,這一年農委會拚外銷,打開日本、香港的通路,銷量比起以往增加5~6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說:「感謝中國禁止我們的出口後,才發現臺灣的鳳梨在全世界受歡迎。」臺灣鳳梨在日本大受歡迎,2021年4月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推特上登出自己與臺灣鳳梨的照片,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為推動循環農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發展落葉堆肥製作技術,善加利用落葉、雜草和家庭廚餘製作堆肥,變身農地土壤改良劑,綜合增進農地田力。落葉堆肥好處多:①緩和土壤溫度變化,②促進土壤水分涵養,③增加土壤生物活性,④增強植物根系穿透力,⑤提高有機質肥料利用,⑥減輕病蟲危害。
因應政府淨零排放目標,農業部門使出渾身解數,為的就是減少千分之四的排放量,而畜牧廢棄物占農業排放廢棄物總量46.7%,其中禽畜糞占據畜牧廢棄物的95.6%,可見若解決禽畜糞排放問題,對於減低農業部門的排放量有很大助益。從資料顯示,自2009年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即開始對禽畜糞尿進行肥分還田的研究,而且農委會於2011年開始,依據「農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進行「個案再利用」措施,無不為了降低禽畜糞廢棄物的生成量。要再使用禽畜糞還田,需經由堆肥醱酵腐熟後,方可作為有機質肥料使用,本土禽畜糞廢棄物若能開發新的技術或增加再利用量,可穩健農業環境永續經營及內循環經濟的量能。
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及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報告指出,氣候變遷主要原因來自工業革命以後溫室效應氣體的提升,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從1850年的280ppm,到2006年381.2ppm,2021年達414.72ppm;地球平均溫度1880年後每10年平均提高0.08°C,1981年後每10年提高0.18°C,2021年是歷年第6高溫,比上世紀平均高出0.84°C。環境科學家Delphine Deryng整理前人利用輻射驅動力(W/m2)相對於工業革命前水準提出代表濃度路徑(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值,預估21世紀末如果世界各國不減排,CO2大於1370ppm,其RCP8.5W/m2;若減排不力CO2達850ppm,RCP6.0W/m2;盡全力減排CO2約650ppm,RCP4.5W/m2。各國低量增加碳排則CO2約490ppm,RCP2.6W/m2。世界各主要國家包括臺灣擬2050年達碳中和。
春石斛蘭(Nobile-type Dendrobium)為國際盆花市場新興花卉,目前年需求量達800萬盆以上,主要市場有歐洲、北美、巴西、中美、日本及中國,具有蝴蝶蘭20%產量的潛力。早期春石斛蘭品種需於冷涼氣候下生產,多為高大的禮花品種,栽培期長且難度高,因此在臺灣的栽培發展十分緩慢。近年國際市場興起、家庭用花量增加及氣溫暖化,致使春石斛蘭生產者積極尋求規格適合且易栽培的新品種,而臺灣所育成的新品種正是國際業者的目光焦點。
在能源轉型、淨零路徑等議題不斷為各界所重視的臺灣社會,在各產業部門中原是最具「永續」潛力的農業部門,卻往往陷入與產業永續發展衝突的兩難困境。舉例言之,現行太陽能光電的各種發展模式中,農業部門被期待的貢獻,無論是「農電共生」、「漁電共生」、「畜電共生」等經營模式,目前皆不脫朝向「農地利用」的方向進行,進而導致看似立意良善、充滿進步價值的策略,造成農地恐被蠶食鯨吞的疑慮與結果。
土肉桂(Cinnamomum osmophloeum Kanehira),屬於樟科(Lauraceae)樟屬(Cinnamomum)植物,為臺灣特有種,分布於臺灣低海拔闊葉樹林間,土肉桂葉片為衛生福利部公告可食用食品原料。
就像威士忌有調酒師,茶葉也有一群專業的品評人員,他們不僅要分辨茶葉的品質,還要控制商業茶飲產品的穩定性。因應茶飲業者的需求,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副研究員胡智益及團隊的研發下,終於找到一套用科技快速輔助品評師與茶飲業者的方法。
臺灣的手搖飲市場廣大,已經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為了研發更高品質、更適用的商用茶原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研究員蔡憲宗及團隊針對茶飲店的快萃需求,開發出了創新製程,能在短時間內沖出最香醇的茶湯。
使用化學肥料為確保作物產量與品質最快速有效的方法。然而,多數化學肥料為水溶性,當其溶出量超過作物需求量,即可能經由表面逕流或滲漏進入地面或地下水體,或是經由氨揮失、脫氮等作用逸散到空氣中,除了導致養分利用率降低外,也造成溫室氣體(氧化亞氮)排放、水庫優養化、地下水氨氮超過灌溉水質標準等環境問題。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各種緩釋性肥料應運而生,本文將介紹緩釋性肥料的原理或作用機制、優缺點、市售肥料類型,及應用於合理化施肥案例,期使讀者了解緩釋性肥料,從而選用適當肥料劑型,確保作物產量、品質及農耕環境永續。
魚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為三白草科蕺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蕺菜、臭菜、十藥、魚鱗草、臭臊草、魚搓草等。主要分布於臺灣、東南亞、日本及中國大陸東南至西南部各省等地區,喜陰涼潮溼環境,在臺灣主要生長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溝邊、林地道路旁及田埂等潮溼地帶。
肥料是農業生產重要資材,肥料品質影響農業生產環境、作物生長及農民收益。為減輕農民購肥負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推動實名制購肥措施,精準供應農民用肥。農民至農會、肥料行等經銷點購買肥料,提供土地及作物等資料,即可依種植面積及作物種類,購買適當含有機質的複合肥料數量,每包40公斤的肥料補助運費20元。
洛神葵(Hibiscus sabdariffa L.)俗稱洛神花,為加工型作物,以果萼為主要食用部位,可製作飲品或蜜餞等加工品。2021年全國種植面積為111公頃,臺東縣占59%,為臺東地方特色作物,主要栽培地點為南迴線各鄉鎮,占臺東縣收量的6成。國內洛神葵自1910年起陸續由新加坡、夏威夷及菲律賓等地引種,經百餘年栽培,衍生許多地方品系,種原多樣性高,目前國內自行育成品種包括臺東1至6號,以及嘉大1至2號等8個品種,可供食用、觀賞或加值利用,多元豐富,各具特色。
為了幫助蜂產業發展,提高特色蜂蜜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苗栗場)便思考如何提升特色蜂蜜的附加價值,經過3年研究,今(2022)年提出「蜂蜜固化技術」。新技術是藉由改變蜂蜜質地,不但能使特色蜂蜜風味變得更加鮮明,還提高蜂蜜的延伸應用性。期盼新技術能協助蜂農行銷特色蜂蜜,以降低產業集中採收單一植物蜜源的風險。
茶為高經濟作物,是臺灣最具代表的農產品之一。在臺灣9成以上種植小葉種茶樹,以生產綠茶及部分醱酵茶(烏龍茶)為主,最主要栽培品種為青心烏龍,其次為臺茶12號(金萱)、四季春、青心大冇、臺茶13號(翠玉)、臺茶20號(迎香)等;另大葉種茶樹主要以製造紅茶為主,主要產區在南投縣魚池鄉。
近年來精品咖啡學的興起,使得品種與後製的議題不斷浮上檯面,尤其在第四波咖啡浪潮即將到來的此時,更被注重的除了咖啡履歷「可被追溯」外,後製處理可謂是重中之重。2016年SCA(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與CQI(美國咖啡品質學會)依照咖啡豆乾燥時所呈現的狀態,將其定義為3種基本後製法,就是俗稱的水洗、日曬、蜜處理,而整個後製過程中最不可輕忽也最重要的環節,即是「乾燥」。
為了維持臺灣的糧食生產,研發安全高效的新劑型農藥,對農業發展有重大的推動作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科技專案計畫(簡稱農業科專計畫)補助台灣日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灣日產化工),開發出臺灣第一支水面漂浮粒劑型農藥,是一種透過以手拋擲散布在水田中,便能自動在水面上擴散的新劑型,為農民減少施藥時間和節省勞動力。
梨樹原生在溫帶地區,冬季有明顯的休眠期,需要足夠的低溫累積量,才能打破休眠重新生長,打破休眠的低溫累積量稱為「需冷性」,不同品種的需冷性也不相同。臺灣位處亞熱帶,冬季低溫累積量少,在中低海拔地區只能栽種需冷性低的橫山梨、鳥梨等商品價值較低的品種,在高山地區才能種植高品質的新世紀、新雪梨和蜜梨等高需冷性品種。
落花生莢果可供帶殼或脫殼料理後食用、或加工榨油、或為糕餅糖類、花生粉等,均為傳統美食,為臺灣重要雜糧作物之一。但因落花生的食用部位是生長於土中,生長過程中易遭各種病蟲害感染危害,又經由土壤傳播的病害一向難以防治,常令農友相當困擾。本文將針對落花生常見的「花生白絹病」特性及目前在病害管理上可使其減輕的方法,分為耕作防治、安全植保資材及慣行農藥防治三方面做介紹。
蔬果採後處理的目的,在於確保蔬果運輸、貯藏期間能夠維持新鮮、完整,把最好的產品交到消費者手上。隨著世代變遷,消費者注重的已經不僅是美觀、好吃的蔬果,更追求健康、安全的食材,因此,針對不同蔬果及目標市場,開發出最適合的採後處理程序,以更安全的方式減少蔬果貯藏期病蟲害發生,並維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是學術和產業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