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邊丟入水上漂 水田農藥省工新劑型 農業科專助攻 開啟臺灣農藥系統新紀元

水田, 稻田

雜草防治是稻作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雜草會與作物競爭光線、養分、水分、空間等資源,也會成為病菌、昆蟲生長或棲息的地方,對稻作產生危害。(圖片提供/台灣日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文/葉小慧 攝影/吳尚鴻

為了維持臺灣的糧食生產,研發安全高效的新劑型農藥,對農業發展有重大的推動作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科技專案計畫(簡稱農業科專計畫)補助台灣日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灣日產化工),開發出臺灣第一支水面漂浮粒劑型農藥,是一種透過以手拋擲散布在水田中,便能自動在水面上擴散的新劑型,為農民減少施藥時間和節省勞動力。

「我舊年開始用,站在田岸用手丟,較快活!」今年54歲的稻農黃春全,在雲林莿桐的濁水溪畔耕種水稻田,從去(2021)年開始試用漂浮粒劑產品,他笑著說,台灣日產化工先教學施用方式,站在田埂上用手拋,不必再踩進如沼澤地般難行走的水田中,1分地施用完畢不到1小時。

水稻田一般是插秧之後5天開始除草,往年他會噴撒台肥硫酸銨(簡稱硫銨)混合除草劑粒劑,必須攪拌後以背桶在田裡走動施用,「1分地稻米需要20公斤硫銨,2分地就要40公斤。今年天氣熱,草長得快,施用一次就要2~3小時,又請無人。」

「我自囡仔時種田到現在,古早要彎腰拔草,現在有草粒。」黃春全口中的「草粒」,指的就是除草劑,藥劑型從粉劑、液劑到粒劑、水分散性粒劑,他全經歷了一遍,而漂浮粒劑的除草效果與傳統粒劑差不多,但輕鬆很多,「小姐來丟也可以,不用我老人家啦!」

水田用除草劑型繁多,粒劑是主流類型,片劑和漂浮粒劑都是為了讓農民省工、提高便利性的開發設計。

新劑型提供更多選擇 有望建立應用於水田的新型農藥系統

水稻是臺灣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雜草防治則是整個稻作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環節。1970年代以來,水稻田雜草防治主要使用除草劑,可有效抑制雜草,並大幅度降低除草的人力需求,是臺灣高效率生產稻米的重要助力。

這個讓農民下田更輕鬆的「漂浮粒劑」,是由農委會補助台灣日產化工最新開發的省工型水田除草劑產品。由於近年友善環境及永續農業議題蔚為主流,農業科專計畫申請案過往也以開發生物製劑的計畫居多,台灣日產化工在2017年通過並開始執行農業科專計畫,主要研發省工型水田除草劑,是罕見的化學藥劑第一案。

「支持這件計畫的原因,是我們的農藥產業需要做一些改變。」常擔任農業科專計畫的審查委員、前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長馮海東說明,市場上多為歐美開發的產品,臺灣農藥業者通常模仿製作,等到歐美產品的保護期過後上市,接著搶入第二波的市場,如果有開發新產品則多為混合農藥,透過取得不同有效成分進行組合而成,台灣日產化工就屬這一類。

馮海東指出,漂浮粒劑是植物生產體系先驅型的技術,只要掌控該技術於水中均勻擴散的關鍵,維持每次生產的產品品質和特性,將來就能進一步應用到水田其他病、蟲、草害的防治項目,「能省工已經符合發展需求,省工等於省成本,對施作者也減少接觸時間,落實的話還有擴大的空間。」期待這項技術核心,可持續延伸應用與複製,為農藥系統在未來的應用上帶來新契機。

前防檢局長馮海東熟稔農藥研發與管理的關鍵細節,並建議業者可藉由與農事服務業的合作,更有效推廣自己創新的好產品。

水田農藥開發歷史悠久 目的都是讓農民耕種更輕鬆

身為台灣日產化工第三代接班人的劉智仁董事長表示,水稻除草劑在30幾年前就進入農藥核心市場,對SU(sulfonylurea,硫醯尿素類)這類農藥是一個里程碑,最早配製出來的第一支是杜邦公司的「免速隆」,「我們是第二支──百速隆,活性都很高,低用量就好,1分地只要30到50公克。」

台灣日產化工30年前也獨創片劑產品,當時的電視廣告轟動全臺,主打女性穿著高跟鞋不用下田也能施用,而且1分地只要施用50公克,相當新穎。然而,臺灣農民耕作面積小,且常有大型機具整地不平的問題,「如果片劑投在凹的地方,藥效就擴散不了」,嚴重時將造成藥害。

劉智仁強調「如何讓農民更輕鬆」是台灣日產化工開發產品時的思考核心,漂浮粒劑改善了片劑的缺點,以擴散性問題而言,「它下水會先漂,漂開之後再沉下去,比較沒有分布不均勻的問題。」而且使用傳統的粒劑1分地要施用3公斤,農民還得下田撒播,或與肥料一起噴撒,仍然較費工,因此決定開發比片劑更好擴散,又比粒劑更省工的漂浮粒劑。

劉智仁
台灣日產化工董事長劉智仁表示,參與農業科專計畫的審查委員們都是農藥產業業界相關領域的專家翹楚,執行過程中也提供很好的意見,有助於加速完成研發成果。

水溶性包裝入水即化 環境條件也要注意風的影響

漂浮粒劑雖為粒狀製劑,但它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另外還使用水溶性袋包裝,「這水溶性袋丟下去就溶化,在田間不會殘留」,1包水溶性袋重15公克,以鋁箔袋包裝20包水溶性袋為一份,除了可以避免受潮,一大包鋁箔袋共300公克,正好適合1分地施用。相較原來1分地施用3公斤的粒劑,漂浮粒劑大大節省了9成的施用量,同時也達成減少農藥用量的目標。

「可能自己年紀也愈來愈大,知道膝蓋或在太陽底下工作的抵抗力愈來愈弱,而現在臺灣農業最大問題是沒有人工,農業機器不見得能完全取代。」劉智仁指出,日本很早就面臨這個問題,因此已有漂浮粒劑的技術,只是技術難以直接轉移,因此台灣日產化工自己研發配方與材料,再向日本日產化學公司諮詢如何進行試驗以及田間可能遭遇到的問題,目前已知漂浮粒劑有幾項施用上的限制條件。

首先,水田的水位高度是漂浮粒劑的重要施用條件。台灣日產化工農業科技田間技術部經理陳銘至負責田間試驗,他表示水田至少需淹滿3~5公分深度,方能將藥劑投擲入田,這樣才有利於漂浮粒劑均勻擴散。

其次,要注意西北風或東北季風乃至於靠西邊的田區常有風太大的情形,將會影響投擲定點的準確性,「在無風狀態下,或是風速每秒3公尺以下,藥效可以擴散出去半徑約4公尺,1包大概擴散50平方公尺。如果風太大,就可能產生飄移而無法到定點,進而影響藥劑的效果。」

漂浮粒劑產品高效且使用方便,施用量只有傳統粒劑產品的十分之一,只要水田有充分的水深與保水度提供擴散,藥效均勻分布將不是問題。(圖片提供/台灣日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在研發階段也發現,只要能將水田裡的水位保持相當時間,即使漂浮粒劑施用後被風吹偏移,當有效成分溶進水中,在田水中自然擴散的時間充足,最終會靠濃度梯度自然平衡而達成均勻,「在可控環境下的測試,大約72小時(即3天)內可以達到均勻擴散。」陳銘至說,試驗數據顯示,一般環境條件下大約8成的有效成分在24小時候就大概擴散完畢了。

目前台灣日產化工推廣的第一階段將篩選對象,先從臺灣西部的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地區的水田開始,或是已經用過這類省工產品的農民,提供試用並與以前的經驗進行比較,預計明(2023)年一期作開始前正式上市。

台灣日產化工研發團隊結合產銷實務,在農藥領域展現創新實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廣告】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