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芽新品種!臺茶25號-紫韻 第一支兼具飲用及觀賞價值的臺灣茶

臺茶25號紫芽

臺茶25號紫芽彩繪。

文.圖/曹碧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黃正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分場長
    蘇宗振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場長

茶為高經濟作物,是臺灣最具代表的農產品之一。在臺灣9成以上種植小葉種茶樹,以生產綠茶及部分醱酵茶(烏龍茶)為主,最主要栽培品種為青心烏龍,其次為臺茶12號(金萱)、四季春、青心大冇、臺茶13號(翠玉)、臺茶20號(迎香)等;另大葉種茶樹主要以製造紅茶為主,主要產區在南投縣魚池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簡稱茶改場魚池分場)一直是國內研究紅茶重鎮,其中1999年命名的臺茶18號(紅玉)獨具特色遠近馳名;近年來,陸續推出臺茶21號(紅韻)及臺茶23號(祁韻),都是適合製作紅茶的品種。茶改場魚池分場為突破適製紅茶品種的限制性,由母本緬甸(Burma)大葉種及父本依親本分析為臺茶13號之天然雜交後裔,歷經29年選育,推出具創新性的茶樹新品種「臺茶25號」,其為紫芽品種,為國內第一個紫芽的茶樹品種,商品名為「紫韻」,於2021年4月26日通過命名,並於2022年6月6日正式取得植物品種權。

臺茶25號一心二葉茶芽,葉表及葉背
臺茶25號一心二葉茶芽(左圖),葉表(中圖)及葉背(右圖)。

「臺茶25號」品種特性及優點

「臺茶25號」為早生種,屬性偏向大葉種與小葉種雜交群,樹形為中間型,生長勢強,葉姿半直立;其抗(耐)病蟲害表現佳,據調查在茶餅病、小綠葉蟬、茶角盲椿象及棕長頸捲葉象鼻蟲等危害情形,均較對照品種「臺茶18號」輕微,為具耐候及適合機械採收的品種。

「臺茶25號」為兼具適製紅茶及綠茶品種,該品種一心三~四葉芽可穩定地維持紫紅色(約25~30天),因其幼嫩芽葉顏色隨四季溫度呈現紫紅色深淺的變化,並在茶葉成熟後逐漸轉為綠色,芽葉紫紅色較深時以製綠茶為佳,較易顯現茶湯富含花青素的特色,而芽葉紫紅色較淡時可製成紅茶。根據分析,一心二葉製成綠茶,其花青素含量為0.50mg/g,較對照品種「臺茶18號」高出50倍。

臺茶18號茶芽,臺茶25號茶芽
左為對照臺茶18號茶芽,右為臺茶25號茶芽。

「臺茶25號」利用幼嫩紫紅芽葉製成綠茶,茶湯具清香、清甜及甘醇味,其總多元酚及咖啡因含量較低,而使其苦澀味降低,顏色顯現淡粉紫色,當滴入酸性飲料(如檸檬汁或梅子汁)後,茶湯立即呈現繽紛迷人的粉紅色,且花青素含量愈高時粉紅顏色愈深,為此品種最大特色之一,可應用於手搖飲、開發成天然粉色調飲或罐裝飲料等,深具發展潛力。此外,製成紅茶其茶湯香氣鮮爽、滋味甘醇具活性及低澀感,符合年輕人及習慣喝烏龍茶的消費族群,提升其對單品飲用紅茶的接受度,也更接近現代消費者對單品紅茶的需求。

「臺茶25號」幼嫩芽葉外觀一心三至四葉呈現紫紅色獨具特殊性,當樹形呈現紫紅嫩芽葉搭配綠色成熟葉時,更增加景觀色的層次感,可運用於園藝及地景營造等,為兼具觀賞及飲用價值的新品種,未來配合六級農業發展及食農教育推動上極具應用潛力。

臺茶25號紅茶湯色,臺茶18號綠茶湯色,臺茶25號綠茶湯色
臺茶25號紅茶湯色(左圖),臺茶18號綠茶湯色(中圖),臺茶25號綠茶湯色(右圖)。
臺茶25號特色調飲
臺茶25號綠茶湯加酸後茶湯呈現粉紅色(左圖),臺茶25號特色調飲(右圖)。

「臺茶25號」的栽培管理及製茶方式

一、栽培管理

(一)栽種環境:選擇排水良好坡地,土壤pH4.0~5.5的微酸性砂質壤土或壤土。

(二)育苗:選取健康母樹枝條取穗扦插繁殖。

(三)肥培管理:依照茶樹現況及產量每季或每2季施一次肥,氮肥占三要素比例略低於小葉種,施肥時機在茶芽萌動初期(距採收期3~4週為宜)。

(四)病蟲害防治:全期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可參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植物保護資訊系統,特別要注意茶餅病及茶角盲椿象的危害。

(五)修剪枝條:成木每年修剪1至2次即可。

(六)採摘:茶芽生長至一心四至五葉,採摘一心二至三葉,製造高品質的紅茶或綠茶。

二、製茶方式

(一)紅茶製造方法:採摘一心二至三葉之茶菁,室內靜置萎凋,萎凋率約55~60%,揉捻時間為120~150分鐘,醱酵時間為120~150分鐘,茶葉乾燥溫度為90~100℃約2小時。

(二)綠茶製造方法:採摘標準同紅茶,製作炒菁綠茶,茶菁採回後靜置約3~4小時,以280~300℃炒菁,炒菁時間為6~8分鐘,炒後揉捻成條狀後進行烘乾,茶葉乾燥溫度為90℃約2小時。

※有關本品種相關資訊,請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曹碧貴。 電話:049-2855106,分機202。

臺茶18號植株;臺茶25號植株
左為對照臺茶18號植株;右為臺茶25號植株。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