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
近年來精品咖啡學的興起,使得品種與後製的議題不斷浮上檯面,尤其在第四波咖啡浪潮即將到來的此時,更被注重的除了咖啡履歷「可被追溯」外,後製處理可謂是重中之重。2016年SCA(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與CQI(美國咖啡品質學會)依照咖啡豆乾燥時所呈現的狀態,將其定義為3種基本後製法,就是俗稱的水洗、日曬、蜜處理,而整個後製過程中最不可輕忽也最重要的環節,即是「乾燥」。
為了維持臺灣的糧食生產,研發安全高效的新劑型農藥,對農業發展有重大的推動作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科技專案計畫(簡稱農業科專計畫)補助台灣日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灣日產化工),開發出臺灣第一支水面漂浮粒劑型農藥,是一種透過以手拋擲散布在水田中,便能自動在水面上擴散的新劑型,為農民減少施藥時間和節省勞動力。
梨樹原生在溫帶地區,冬季有明顯的休眠期,需要足夠的低溫累積量,才能打破休眠重新生長,打破休眠的低溫累積量稱為「需冷性」,不同品種的需冷性也不相同。臺灣位處亞熱帶,冬季低溫累積量少,在中低海拔地區只能栽種需冷性低的橫山梨、鳥梨等商品價值較低的品種,在高山地區才能種植高品質的新世紀、新雪梨和蜜梨等高需冷性品種。
落花生莢果可供帶殼或脫殼料理後食用、或加工榨油、或為糕餅糖類、花生粉等,均為傳統美食,為臺灣重要雜糧作物之一。但因落花生的食用部位是生長於土中,生長過程中易遭各種病蟲害感染危害,又經由土壤傳播的病害一向難以防治,常令農友相當困擾。本文將針對落花生常見的「花生白絹病」特性及目前在病害管理上可使其減輕的方法,分為耕作防治、安全植保資材及慣行農藥防治三方面做介紹。
蔬果採後處理的目的,在於確保蔬果運輸、貯藏期間能夠維持新鮮、完整,把最好的產品交到消費者手上。隨著世代變遷,消費者注重的已經不僅是美觀、好吃的蔬果,更追求健康、安全的食材,因此,針對不同蔬果及目標市場,開發出最適合的採後處理程序,以更安全的方式減少蔬果貯藏期病蟲害發生,並維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是學術和產業界發展的目標。
全球對於蛋白質的需求與日俱增,來源主要有豆類植物、蟲體蛋白、養殖漁業和畜牧業。為此,畜牧產品的需求高度成長,隨著產量增加,伴隨來的畜牧糞尿等廢棄物同步成長,對環境的衝擊也隨之加大,因此各國開始發展廢棄物的管理和改善方式,更進一步發展再利用技術,包含營養鹽和水資源利用,以及近年來的熱門議題沼氣再生能源,本文希望借鏡歐盟的沼氣循環利用案例,提供臺灣沼氣業界發展的參考。
蔬果貯藏期的病蟲害防治當中,物理處理技術是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舉凡一般家裡的冰箱,到國際貿易檢疫處理,都可以看得到物理性採後處理技術的應用。常見的物理處理技術有低溫處理、熱處理、高週波處理、微波射線、壓力處理、輻射照射、氣調與氣變等,這些處理藉由延緩蔬果腐壞或減少病蟲害孳生,提升蔬果品質。
蝴蝶蘭是臺灣外銷旗艦農產品,主要輸出國家為美國、日本、越南。2021年臺灣花卉外銷總金額2億2,415萬美元,蘭花占九成以上,而其中光是蝴蝶蘭就達1億6,015萬美元,占上述花卉外銷總額71.45%,是國內最大宗的花卉作物。
蔬果是現代人飲食重要營養來源,我們之所以可以吃到鮮美蔬果,歸功於優良的栽培技術,然而蔬果採收後的修整、清洗、預措、選別分級、預冷、塗蠟、防腐、包裝、檢疫處理、貯藏及運輸等等採後處理作業,同樣影響蔬果品質及櫥架壽命,也成為現代農產品保鮮的重要關鍵。
恆春半島的洋蔥因栽培時期與氣候條件與其他產區不同,所生產的洋蔥球較硬且耐貯運,主要供應長期貯藏市場的需求,故對於蔥球的含水量、硬度及田間管理的要求高於其他產地的鮮銷洋蔥。本文以恆春半島為例,提醒洋蔥採收前田間管理的注意事項,供農友栽培參考,以提升蔥球品質及貯藏力。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已經過3年時間,對全球各產業造成不少衝擊。醫療藥品、疫苗到民生需求的食品及生鮮蔬果等,都因疫情的影響而導致運輸時間延長及保存困難等問題的產生。臺灣於疫情爆發期間,因居家辦公、遠距教學及限制餐廳內用等政策下,使得國內物流的需求大增,進而導致各類貨品物流配送時間延長,其中對於具有時效性且易腐的生鮮貨品影響更大。不只是國內運銷部分,運送時間更長的生鮮出口運銷更是受到顯著的影響,直至目前2022年初,由於疫情造成航運成本增加、貨運塞港問題依然存在,因此生鮮蔬果保鮮成為外銷產業面臨的挑戰。
植物的次級產物「精油」,產量少卻具有高經濟價值,原本對人類和環境具有正面價值,卻因為不當的商業行為,造成資訊扭曲和贗品誤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森林化學組研究團隊建立「貴重精油指紋圖譜資料庫」(簡稱指紋圖譜資料庫),避免溶劑混參、以假亂真的精油產品充斥市場,為人們把關健康,促進友善經濟模式循環。
咖啡是世界最大飲料作物之一,近年國人風行飲用咖啡,臺灣咖啡年消費額約新臺幣800億元,每年進口咖啡豆高達3.6萬公噸。目前全臺咖啡栽培面積1,168公頃,生豆產量約1,000公噸,產值約10億元,相較咖啡市場的熱絡需求,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雖然臺灣成功推動「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國內生產毛額排名全球第21大經濟體,擁有獨步全球的農業技術與3C科技產業,半導體晶圓代工「矽田產業」揚名世界,但傳統農業還是無法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更隨著農村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流與嚴重缺工,面臨嚴峻考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盤點臺灣農業發展困境,透過物聯網整合3C科技與智慧感測系統,串聯產學研布建智慧農業感測系統,穩定農漁畜產能並提升品質,讓農民輕鬆達到事半功倍,成為快樂務農的現代神農氏。
「遊覽車到達Parked牧場以後,牧場主人跟兒子熱情地泡咖啡,還準備餅乾陪我們聊天,似乎忘了當時應該是幫乳牛擠牛奶的時段。我問:『你們不用擠牛奶嗎?』他們說:『有啊!牛正在前面擠乳。』我們順著場主的目光看過去,發現有70多頭乳牛井然有序地排隊,等著給擠乳機器人擠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簡稱畜試所)技術服務組組長林正斌表示,「如果我們也進步到這種程度,那臺灣酪農業的發展十分值得期待!」
臺灣毛豆是具有競爭力的外銷型產業,為「臺灣綠金」產業。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簡稱旗南分場)為強化臺灣毛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優勢,一方面積極推動毛豆大農場機械化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改良品種,提升產量與品質,利用雜交育種法,歷經10年的選拔培育,育成毛豆新品種「高雄13號」,商品名為「綠水晶」,於2020年12月18日經專家審查通過,並於2022年3月9日取得國內大豆品種權登錄20年。為加強保護臺灣毛豆品種的智慧財產權,旗南分場將向日本申請植物品種權登錄,協助業者在日本市場經營布局。
「國外冷凍雞肉步步進逼,確實已衝擊到國內家禽飼養!」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技正陳志維更擔憂,「受到壓縮的可能不是白肉雞業者,而是價格較貴的土雞。因為消費者若要吃雞肉,多數會選擇價格更便宜的進口雞肉。」對此,國產家禽業者亟須調整產品結構與銷售通路妥善因應,「土雞智慧化密閉式禽舍飼養管理系統」等科技的出現,也為產業的永續發展帶來希望。
若問荔枝果農最頭痛的害蟲是什麼?相信惡名昭彰的「蒂頭蟲」絕對是榜上有名!「蒂頭蟲」通指危害荔枝、龍眼果樹的細蛾科害蟲,一般通稱為「荔枝細蛾」,是影響荔枝、龍眼等果樹產量的重要害蟲。蟲害嚴重時,甚至會減少10~47%的產量,危害甚鉅。究竟臺灣的荔枝細蛾有幾種?牠的生態與危害特性是什麼?農友又應該怎麼樣進行防治管理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許多未妥善再利用的蚵殼,常堆積於海岸邊。蚵殼內的有機物質一經分解,不僅會產生異味,其堆積處也容易被當作垃圾集散地,影響周邊環境。如何在既有的應用基礎上,加值蚵殼粉的運用效益與廣度,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也有助於達成農業副產物加值循環再利用的目標。
番茄栽培過程中番茄黃化捲葉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virus,TYLCV)所引起的番茄黃化捲葉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常造成農友巨大的經濟損失。栽培抗病品種為根本解決此病害發生的途徑。因此在進行番茄生產時,如可選擇對TYLCD具抗病性的番茄品種,將可確保農友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