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短短數年內歷經缺蛋、剩蛋兩個極端現象,若要平穩供需、讓產業持續發展,仍須產官學的合作與努力。(攝影╱黃毛)
農業經營
供需失衡到蛋價回穩 雞蛋產業是否步上正軌?掌握蛋雞動態、更新需求數據 打破缺蛋、過剩循環╱楊上禾

今(2025)年初美國缺蛋問題持續躍上新聞版面,受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衝擊,導致美國蛋價屢創新高,近日美國總統川普更挑起關稅之戰,使美國物價、雞蛋價格走勢更添不確定性。臺灣過去數年也屢屢遭遇「缺蛋風波」,影響蛋價起落,但即使出現缺蛋與生產過剩,過一段時間供需又會回穩,雞蛋產業是否自有調節之道,或仍有重大挑戰與隱憂?作者透過數據分析,解釋臺灣雞蛋產業趨勢及未來可能風險,提供讓雞蛋產業生產與價格一齊走向穩定的建議。

由民間、基層單位從下而上的進行食農教育,能達到最佳效果,更能開拓農業的未來。(攝影╱簡熒芸)
農業經營
落實食農教育 臺灣永續基礎工程:因應不同需求 將建置結合AI食農教育平臺╱陳吉仲

我國《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公布實施,推動食農教育有了制度性的支持,一路發展至今,面對含蓋範圍極廣的食農教育下一步要怎麼走,可從《食農教育法》中的20條條文、六大方針來剖析,進而找出關鍵重大議題,並且落實跨部會緊密合作。

家中菱角池中覓食的兩隻公水雉。
農業經營
農二代經驗分享 田園築夢要踏實:從農前就做好準備 不斷學習知識、維持體力

許多人心底都有一個田園夢,尤其在都巿叢林打滾過,經歷人情冷暖之餘,更可能產生「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感嘆。但是返鄉這幾年,看過或聽過回鄉從農的青年,在農作收入不足以支撐家計開銷後離農了,經過幾年折騰受了一身傷,甚至較糟的還背了一身債。作者從都會返鄉務農的過程,分享個人的經驗看法,希望有意投身農業的青年,要仔細評估個人條件及周遭資源。

高齡少子化是各國農業發展皆需面對的挑戰,大型專業化發展雖是因應方式,但仍需重視勞動力短缺對產業的衝擊。(攝影╱windwaiter on photoAC)
農業經營
高齡少子化下的美、日、臺農業人口結構 「大型少場」為三國共同趨勢 勞力問題仍是隱憂

由於工業化發展、產業結構改變,以及自由貿易下廉價進口產品競爭壓低農產品價格等因素,農村勞動力流失、從農人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趨勢。本文探討美國以及與我國農業結構較相近的日本農業普查現況,比較主要國家的農業資源結構。

繁複花瓣包裹著單一個花心包捲,是許多人對玫瑰的主要印象,實際上這是19世紀中葉後育成的「現代玫瑰」特徵。
農業經營
古典現代均穠艷 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玫瑰:善用品系差異 營造不同環境豐美花景

玫瑰花色嬌豔、花容婉約、花香馥郁,集各種花卉該有的形、色、香等優點於一身,著實讓人難以抗拒。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著名的玫瑰花園,位處亞熱帶與熱帶的臺灣,氣候雖不是栽培玫瑰的首選之地,但在園藝工作者的努力下,政府轄管的臺北玫瑰園、士林官邸玫瑰園,民間企業經營的雅聞七里香玫瑰森林、雅聞湖濱療癒森林等,都有各種玫瑰盛開的景象。

臺灣針對農業實行補貼超過半世紀,相關政策也需與時俱進,達到改善農民所得與生活的目標。(圖片提供╱吳勁毅)
農業經營
建構農業安全網 改革補助政策增加韌性:五大支柱兼顧生產、生態 保障農民生活/楊明憲

1974年臺灣實施「稻穀保價收購制度」,標誌農業政策進入「補償型」階段,補助成為農業政策要項,至今已50個年頭。然而,臺灣農業補助政策多元,往往牽一髮動全身,對糧食生產與產業發展影響深遠,需要全面檢視並與時俱進檢討。

在臺灣舉辦的第十五屆國際樸門大會以「通往韌性之路」為主題,在近年發生的疫情與戰亂,以及氣候變遷等背景下,探討如何面對各種挑戰。(圖片提供/IPC15;攝影/李佳倫)
農業經營
通往韌性之路:國際樸門大會在臺灣 發揮創意應對生活挑戰 戰火下也療癒人心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強調運用和模擬自然模式,設計食物生產、能源供給甚至社會經濟等系統,達到照顧地球與人類並公平分享的終極目標。其最大盛事「國際樸門大會」(International Permaculture Convergence)從1984年起舉辦,去(2024)年在臺灣登場的第十五屆大會(IPC15)正逢40週年。

日本於1999年完成《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立法,代表農村振興正式進入農業政策。(攝影╱Karl Baron on Flickr CC BY 2.0 DEED)
農業經營
應對人口外流、高齡化 日本農村振興入法25年:新修正基本法納入農村關係人口 強化內部網路

日本於2022年9月啟動《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日文:「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下稱《新農基法》首次修訂,歷時近2年後於去(2024)年5月完成修法)。包括糧食安全、農業永續、因應環境或氣候變遷等,以及法條的重點項目「農村振興」,都在這次修法有所著墨。

面對氣候變遷除了淨零排放,也需要搭配調適策略,應對極端氣候更頻繁發生的現況,維持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攝影╱林清華)
農業經營
追求2050淨零排放 「調適」策略亦不容緩:氣候增溫2.5℃恐難避免 七大措施保障農業生產╱陳吉仲

因應氣候變遷,聯合國提出「減緩」(mitigation)和「調適」(adaptation)兩大策略。近年各界關注2050年淨零排放,提出各項減碳、增匯措施,期望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碳匯量達成平衡。然而如火如荼推動淨零時,原本是因應氣候變遷主軸的調適策略,須同步落實執行,兩者缺一不可。

找不到男工的情況下,作者身為「老闆娘」也得分擔搬運工作。
農業經營
果園裡的老闆娘在彎腰 山城種橘奇幻之旅:親自勞動兼顧交陪 順利收成仰賴好工人

「有田有米工作室」的吳佳玲,從平地種水稻轉戰山坡地種果樹,既存在身體勞動方式的差異,勞力密集度較高的果樹採收更考驗雇主的在地人際網絡,如何聘僱工人、安排工作、與工人建立感情,進而找到穩定合作夥伴也處處是鋩角。

德國的雲德(Jühnde)社區在2005年開始發展生質能源,如今已有超過200座村莊跟進。(攝影╱Axel Hindemith on Wikimedia Common CC BY -SA 3.0 DEED)
農業經營
實踐氣候中和 德國生質能源村發展:因地制宜達成能源自給 穩定供能仍待突破

鄉村地區利用在地自然資源與條件發展再生能源,既達成能源自主,也是應對氣候變遷的良方。2005年德國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sen)雲德社區(Jühnde)開啟「生質能源村」發展,如今德國面對2045年溫室氣體中和目標,「氣候轉型」概念走上舞臺,並透過「活躍氣候市鎮競賽」等活動,鼓勵各級地方發展再生能源。

盆菊花色奪目耀眼,為年節帶來喜氣氛圍。
農業經營
添置喜慶植物 祥瑞富貴且迎春:花彩絢麗、濃綠旺盛 象徵美好寓意

年節將至,添置吉祥植物已成為許多家庭迎新春的重要儀式。從象徵財運的金錢樹、萬兩到花市中絢麗奪目的仙客來,這些花卉不僅增添年節氛圍,更蘊含祝福與美好寓意。本期以「招財進寶類」、「百花迎春類」與「吉祥如意類」為主題,介紹如何運用這些充滿年味的吉祥植物來妝點新春,並提供選購與養護技巧,讓花卉年節長紅。

為短期作物除草防蟲,是作農日常之一。
農業經營
我有鄉村田園夢 逐夢代價誰承受?非農用途的農地交易 早已疊高從農成本

近幾年如果前往臺灣的農村,應不難看見已停止生產作物、插著「農地出售」牌子的農地;對於有心投入農業,卻沒有田地的青農,這些待價而沽的農地會是他們踏入務農人生的可靠起點嗎?在臺東鹿野務農10多年的楊老斌,分享他觀察農地價格變化、實際租地和考慮買地,以及計算自身實際務農所得的經驗,反思「田園夢」的現實。

2022年6月中國單方面禁止輸入臺灣石斑,雖為產業帶來恐慌,但也成為產業升級、讓龍虎斑成功打開日本市場的契機。(攝影╱梁偉樂)
農業經營
從危機游向轉機的臺灣石斑魚外銷:走過中國禁輸衝擊 升級產業終獲日本青睞

臺灣石斑魚於2022年6月遭到中國全面封殺禁止輸入,頓時造成產業恐慌。兩年後的2024年10月,臺灣龍虎斑迎來獲准輸日的捷報,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銷售日本的石斑魚種。回顧2022年中國禁輸的重大危機,有衝擊但也帶來許多正向改變。

淡水是臺灣紅樹林的重要分布區,紅樹林既是重要的生態資源,也有豐厚藍碳潛力。(攝影/calvinstkm on Panoramio CC BY-SA 3.0 DEED)
農業經營
從日本經驗初探臺灣藍碳未來發展:完善認證、獎勵制度 助碳匯潛力轉為實力

自然碳匯是地球上能吸收和儲存碳的生態系統,可吸收大氣中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減緩氣候暖化。依環境生態系,自然碳匯可分為土壤(黃碳)、森林(綠碳)以及沿岸與海洋生態系(藍碳),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9年的報告指出,藍碳的儲碳量遠高於其他兩者,而臺灣四周環海,發展藍碳相關產業具絕佳優勢。

身處變局中的臺灣,糧食安全議題格外受到注目,農產產銷政策與設備也需要改革、提升,應對各種可能挑戰。(攝影╱謝佩穎)
農業經營
提升韌性應對變遷 臺灣農產運銷的未來:結合科技實力、宏觀視野全盤規劃改革/焦鈞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近10年臺灣糧食自給率都在三成出頭,且呈現下降趨勢,去(2023)年臺灣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僅30.3%,是10年來低點。當地緣政治情勢變得緊張,國際情勢衝擊臺灣糧食與原物料供給,外送服務、網路平臺發展也悄然改變臺灣的農業產銷生態。

聖誕紅多彩苞片的各色品種展現其豐富的視覺魅力,從紅、粉到黃、白,滿足多元布置需求。
農業經營
繽紛聖誕紅 為冬日妝點豐富色彩:苞片顏色選擇多 商業與家庭布置不可或缺

隨著冷空氣一波波南下,街道上的商鋪逐漸充滿節慶的氛圍,聖誕紅更是以其鮮豔的色彩成為具代表性的冬日植物。在花市中,聖誕紅早已不僅僅是紅色,它的色彩譜系因全球育種者的努力而被大幅拓寬,呈現出白、黃、桃紅及漸層斑紋等多種變化。從3寸迷你盆到7寸豪華盆的多樣規格,甚至還有嫁接成樹形的聖誕紅,滿足了不同場合的裝飾需求。

近年臺灣農家所得逐漸提高,未來如要維持成長,號召更多人成為專業農家是要務之一。(攝影╱吳尚鴻)
農業經營
農家所得提高的政策意義與展望:產業升級增強競爭力 專業農扮演火車頭╱陳吉仲

今(2024)年9月農業部公布2023年農家所得,農民所得延續近年上升趨勢。細究相關數據,「專業農家」的所得增加率較高,可謂農業火車頭。既有農業政策如何拓展市場、改善軟硬體設備,助專業農家發揮帶動產業效果?本文分析相關數字反映的政策意義,包括「新農業政策」2016年上路以來的成效,以及未來如何延續既有政策效益,持續調整臺灣農業體質,增加農民收益。

菊花為短日照植物,會於晝長夜短的秋天自然開花,俗稱秋菊。
農業經營
秋涼賞菊花!從用菊、栽菊到賞菊:花形花色繁複 切花、盆菊應用多元

時序進入寒露之後,一陣雨一陣涼,不禁翻出衣櫥裡的長袖衣服,炎熱的夏季真的過去了。想起10月初到彰化田尾住了一晚,民宿兩旁都是菊花田,我興奮地問主人幾點會開始點燈?那可是田尾晚上的絕景。入秋後於高速公路經過彰化田尾一帶,漆黑的田裡有萬家燈火,是中部人的深刻記憶。

土壤是萬物生長的重要基礎,然而人們了解卻經常流於片面,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及行動。
農業經營
土壤如何生養萬物?正視「自然」就是導師 陳興宗:三次觀賞《種土》的反思

編按:《無米樂》導演顏蘭權執導的紀錄片《種土》今(2024)年9月上映,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多年投入農業廢棄物「種土」的歷程,引起社會關注農業、土地議題,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作為農業媒體,《豐年》欣見《種土》電影的成功,更希望藉此機會讓大眾認識農業、土壤管理的相關專業,因此邀請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撰文分享,以一位土壤專家的角度,《種土》能帶給我們什麼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