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韌性之路:國際樸門大會在臺灣:發揮創意應對生活挑戰 戰火下也療癒人心

在臺灣舉辦的第十五屆國際樸門大會以「通往韌性之路」為主題,在近年發生的疫情與戰亂,以及氣候變遷等背景下,探討如何面對各種挑戰。(圖片提供/IPC15;攝影/李佳倫)

在臺灣舉辦的第十五屆國際樸門大會以「通往韌性之路」為主題,在近年發生的疫情與戰亂,以及氣候變遷等背景下,探討如何面對各種挑戰。(圖片提供/IPC15;攝影/李佳倫)

文、圖╱林雅容
本業是媽媽,副業為文字創作、園藝人、農夫、講師。學習樸門永續設計17年。孩子出生後更積極實踐樸門,在家種菜、養蜂、養鵪鶉,近年來更走入社區,連結鄰居爸爸媽媽,為孩子們經營一塊有山有水、有菜有雞、有溫度有人情的樂土。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強調運用和模擬自然模式,設計食物生產、能源供給甚至社會經濟等系統,達到照顧地球與人類並公平分享的終極目標。其最大盛事「國際樸門大會」(International Permaculture Convergence)從1984年起舉辦,去(2024)年在臺灣登場的第十五屆大會(IPC15)正逢40週年。經歷COVID-19疫情、各地未停歇的戰亂,各國樸門人仍致力追求與自然和諧共存之道,同時凝聚社區、發揮韌性,甚至達到療癒、安定人心的作用。

在臺東翠綠群山包圍下,潺潺緩流的利嘉溪旁,傳出陣陣歡笑與聲聲道別,一群群印度人、美國人、日本人、紐西蘭人與臺灣人,彼此合影留念、相擁鼓勵,仿若小小世界縮影。這裡是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的祭儀場地「達魯瑪克部落文化廣場」,第十五屆國際樸門大會剛在此結束,30多個國家的樸門人,分享著過去幾年各自的努力,以及未來期許的方向。

世界各地的樸門人每隔兩三年便會相聚交流,我曾在2013和2017年參與古巴與印度的樸門大會,會中厚實的同溫層不但療癒、激勵擁有同樣理念的彼此,不同文化的思維也激盪出深具啟發且鼓舞人心的積極行動。2017年,臺灣從紐西蘭、肯亞和中國等候選國中爭取到主辦權,因應氣候變遷逐漸加劇,將大會主題訂為「通往韌性之路~連接城鄉社區,共創韌性未來」。

如今氣候災難仍然頻傳,全球還歷經了COVID-19疫情大流行,歐洲和中東也爆發戰爭,世界變動更加劇烈。相較前兩次在古巴與印度的氛圍,本次大會聚集的樸門人更展現出因應變動的彈性與韌性。

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是第十五屆國際樸門大會的主要會場,現場設置堆肥式廁所,蒐集而來的堆肥可用於澆灌旁邊的香蕉園。
大會的每日行程表,各時段同時進行多個講題,也讓不少參加者大呼選擇困難。
大會的每日行程表,各時段同時進行多個講題,也讓不少參加者大呼選擇困難。

復育森林解決老虎食人問題 增加糧食與收入幫助更多農民

克莉亞.錢德瑪爾(Clea Chandmal)跟隨樸門創始人比爾.莫利森(Bill Mollison)學習之後,開始從印度自家露臺營造食物系統,隨後陸續在不同環境運用集水設計、土壤復育和植物配置等樸門技術,成功重新綠化荒地,吸引多樣生物也生產許多作物,尤其解決老虎食人的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

在印度中部乾旱地的森林裡,棲息著因盜獵而瀕危的老虎。森林生態健康的時候,老虎有許多獵物可以捕食,人們也會進入森林採集食物或工藝材料,彼此相安無事;但近年森林生物多樣性減少,老虎慢慢找不到食物,開始離開森林接近人煙,導致愈來愈多攻擊事件。由於政府會補助喪生虎口的受害人家庭,貧苦人家甚至會故意送老人家到森林邊緣讓老虎攻擊以補貼家用,「所以我除了創造森林棲地還要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必須賺得比補貼還多才行。」克莉亞說。

她首先沿等高線挖掘集水溝渠增加土壤涵水,並施撒大量枯枝落葉等有機質改善地力及土壤結構,絕不裸露土壤,接著才進行種植。因為目的是擴大森林,因此她的植栽規劃以當地樹木為主,樹木之間栽種如樹豆等作物,以農林間作(agroforestry)形式增加植被多樣性。短短7年,原本在空照圖下一片枯黃的土地變得綠意蔥蔥。

克莉亞.錢德瑪爾運用樸門技術,不只解決村落裡老虎食人的問題,也讓農民收成增加、收入提高。(圖片提供/IPC15;攝影/侯涵柔)
克莉亞.錢德瑪爾運用樸門技術,不只解決村落裡老虎食人的問題,也讓農民收成增加、收入提高。(圖片提供/IPC15;攝影/侯涵柔)

由於森林延伸,生態改善,許多動物如鹿群回來了,老虎捕食鹿,就降低攻擊人的機率;樹木間的作物因為水分足夠、土壤肥沃,也生產許多食物,居民的糧食與收入因而受到保障。克莉亞輔導的農民後來更能將學到的樸門概念與農耕技術傳授出去,幫助更多農民,「我再也不愁沒有食物了,還能賣出多餘的產品。不需要離開家到城市裡工作了。」一位抱著孩子的爸爸在訪談影片裡這麼說。

樸門永續設計從修復生態出發,生態穩定了,人們也發展出生活的韌性。除了克莉亞,大會還有夥伴熱衷於樹籬設計,讓樹籬可以發揮防風、遮蔽,也提供動物棲地和人類食物;兒童遊戲場除了激發孩子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同樣也能吸引生物與產出食物。「一項元素提供多樣功能」是樸門永續設計的重要原則。

來自美國的樸門人分享設計遊戲場的設計理念,和其他場域相同,提供多樣功能是重要原則。
來自美國的樸門人分享設計遊戲場的設計理念,和其他場域相同,提供多樣功能是重要原則。

發揮創意搭配「AI傳統智慧」 凝聚眾人力量強化社區防洪抗旱

印度醫師阿維納什•波爾(Avinash Pol)是馬哈拉氏特拉邦(Maharashtra)一位興趣廣泛且樂於助人的牙醫,「病人坐下來的時候,我都會問他們家裡有沒有廁所。如果沒有,我們就會去他家蓋一間。」他透過與病人談話,發現許多人都在對抗乾旱,以及因此導致的飢荒與貧窮。20多年前,他走入鄉下村落直面「水」的問題,開始農村社會的轉型運動。

多年後,名演員阿米爾.罕(Aamir Khan)發現波爾醫師的工作,於是成立了帕尼基金會(Panni Foundation),邀請波爾醫師擔任首席顧問,成為「水醫生」,指導從2016年開始舉辦的集水競賽(Satyamev Jayate Water Cup)。

集水競賽以村莊為單位,在每年夏天雨季來臨前1個半月舉行。前期由多位村民接受水資源管理的培訓,然後引導他們設計地景上的集水設施,再動員村民一鋤一鏟完成,趕在雨季前啟用。「我們給你釣竿,教你釣魚,給你知識;然後社區也必須通力合作,親手執行。」

波爾醫師強調,「如同水需要雙手才能捧起,人們也要凝聚才會發生改變。」

波爾醫師(圖左)分享擔任「水醫師」的經驗。(圖片提供/IPC15;攝影/楊諗雩)
波爾醫師(圖左)分享擔任「水醫師」的經驗。(圖片提供/IPC15;攝影/楊諗雩)

從2016年到2019年,透過基金會的陪伴與培力,逾6,000個村落的男女老少攜手建造許多溝渠、截水壩以及埤塘等集水設施,創造5,500億公升的儲水能力,留下水資源並補注地下水。涵水充足的土壤支持農作物生長與生態復育,村民再也不用在旱季時休耕;地下水位上升井水充沛,也不須再排隊等運水車。村民改善生活環境與經濟狀況,齊心抗旱的競賽過程更凝聚眾人情感與向心力。

雖然這些人造集水地景並不以樸門為名,但從再生性設計的角度,這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樸門計畫,也是一場驚人且成功的社會實驗與運動。延續集水競賽的成功經驗,波爾醫師和帕尼基金會又啟動永續農村競賽(Satyamev Jayate Farmer Cup),在改善水源的基礎上,連結農村與科學家,賦能村民從事永續農業,照顧土地、提高收入,改善農村生活。

「以創意借力使力,並回應變化」,印度水醫生與集水競賽的故事讓我想起這個原則。來自美國的娜塔莉.托帕(Natalie Topa),目前擔任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顧問,也運用她在地景規劃與樸門設計上的專業與創意,強化非洲許多聚落在糧食安全和防洪抗旱方面的韌性。她說,「現在世界流行談論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但解決在地問題需要的其實是另一個AI,傳統智慧(ancestral intelligence)。」語畢,全場大笑,如何創新應用傳統智慧解決現代問題,樸門人最能體會了。

波爾醫師協助鄉村對抗乾旱的行動,獲得知名演員阿米爾‧罕(圖右眼鏡男子)注意,他並於2018年親自觀摩集水競賽。(攝影/Paani Foundation 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4.0 DEED)
波爾醫師協助鄉村對抗乾旱的行動,獲得知名演員阿米爾‧罕(圖右眼鏡男子)注意,他並於2018年親自觀摩集水競賽。(攝影/Paani Foundation 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4.0 DEED)

樸門修復受戰火波及土地 親手種植維持生產也療癒人心

樸門非常強調建立韌性的生活方式,應對隨時可能來臨的災害,同時也增加人們災後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的能力。10多年來參與3次樸門大會,我非常清楚地發現世界情勢不斷惡化,深刻體認防災規劃的急迫性。

2013年古巴大會,樸門人熱衷分享如何打造農園裡的食物森林,或怎樣設計移動式雞舍(chicken tractor);2019年,資深樸門老師蘿絲瑪麗.莫蘿(Rosemary Morrow)講述她如何在敘利亞難民營以樸門策略改善難民的生活,當年與我同住的室友阿曼尼則是黎巴嫩的樸門工作者,教導逃到黎巴嫩的難民如何在營中的帳篷間隙種植蔬果、烹煮家鄉料理,除了改善營中的伙食,也一解思鄉之苦,緩解辛苦的生活壓力。

7年過去,黎巴嫩也遭逢戰事,我已經失去與阿曼尼的聯繫;烏克蘭的戰爭將邁入第3年;蘿絲瑪麗老師仍在奔波,需要幫助的難民營愈來愈多,臺灣也面臨中國愈來愈緊迫的威脅。今年大會邀請烏克蘭樸門組織的艾琳娜.克拉科娃(Iryna Kazakova),透過線上分享他們在戰事下的工作。

「我要先跟大家抱歉,我的分享有可能因為突然的砲擊而中斷。」螢幕裡的艾琳娜一開頭就令大會現場感到震撼。

然而,艾琳娜的團隊實際工作內容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樸門計劃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他們復育土壤和森林,特別是修復戰火蹂躪、燃燒過的土地,盡可能定期開辦課程,帶著孩子從事農耕,也出版相關書籍與刊物。可是,就是這樣穩定如常的工作,安定了戰亂中的人心。透過動手觸摸土壤、照顧植物,療癒人們受傷的心靈;有位女孩更種出美麗的花朵,經常帶到醫院去探訪受傷的士兵。

「療癒土地,療癒人們。」烏克蘭樸門組織的網頁大大地寫著這幾個字,承平時期如此,戰亂時代更是。

烏克蘭的樸門人攜花訪問受傷士兵。
烏克蘭的樸門人攜花訪問受傷士兵。
大會現場的種子交換活動。在戰亂時親手種植家鄉的蔬果,對於難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心靈療癒,蒐集種子因此被視為重要的一環。
大會現場的種子交換活動。在戰亂時親手種植家鄉的蔬果,對於難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心靈療癒,蒐集種子因此被視為重要的一環。

在艾琳娜的分享之後,對於逐漸籠罩在戰爭陰影下的臺灣,我們也發起了如何以樸門提前應對戰爭的論壇,參與者除了臺灣人,還有居住在臺灣的外籍人士,以及也面臨戰爭威脅的韓國朋友。短短1個小時內,夥伴們提出許多草根、微小但重要的想法,例如建立社區農園保存種子與防災作物,學習回收與過濾雨水,甚至積極認識鄰居、連結社區等等。防災與減災不只是政府的事,呼應印度水醫生的話:賦能民眾,凝聚社區,才會更有力量。

結合傳統文化、地景設計應對挑戰 「孩子也挺身而出」帶來正向改變

知名生態哲學家與社會運動家薩提斯.庫瑪(Satish Kumar)在大會中強調:「樸門看起來是設計,但內涵卻是想像力與生活的創造。」各地的樸門人無一不是在努力創新於在地的謀生之道。

身為母親的我,在臺灣面對氣候變遷與戰爭威脅的未來時,經常為孩子感到憂慮。然而,大會中各地夥伴們的分享也讓我知道,世界其實仍有好多正向的改變,例如東帝汶已將傳統文化結合樸門理念,納入國中小學教育;非洲中部在地景重新設計之後,阻止沙漠化的綠色長城逐漸擴大;印尼從社區開始災難設計,培訓民眾規劃在地的防災計劃。

「每一世代關注樸門的角度一直在改變。從過去只在乎後院如何設計,一直到關心全人類利益,現在的孩子甚至會挺身而出成為關鍵議題的領袖。」資深樸門教育者莫拉格.干布爾(Morag Gamble)如此表示,讓我對未來產生信心。在人類面臨看似無盡挑戰的此刻,樸門人依然積極行動,沮喪不用久,挽起袖子,動手仍能創造出美好未來。

大會安排論壇,討論如何以樸門永續設計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
大會安排論壇,討論如何以樸門永續設計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