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種植玉米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玉米不但可以食用,還可以當飼料,依據不同的性狀和用途分類,有豐富多元的品種。圖為硬質玉米「明豐3號」。(攝影╱吳尚鴻)
農業技術
玉米發展歷史及品種(上):《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玉米篇的第一篇,介紹玉米作物的背景知識。

部分人工食用色素具有健康風險的疑慮,從蔬果取得天然食用色素變得更加重要。(攝影╱Unreal on Pixexid CC BY-SA 4.0 DEED)
農業技術
讓食物美麗又安全?天然食用色素研發趨勢:天然的上好!醬油、辣椒粉、棉花糖少不了它們

食用色素又可分為人工色素及天然色素,為增加食品視覺吸引力,廣泛運用於食品及飲料產品。根據Mintel GNPD全球新品資料庫報告,全球近5年使用最多食用色素的食品類別,包括運動飲料和能量飲料、糖果和口香糖、碳酸軟性飲料、甜點和冰淇淋,及營養飲料和其他飲料等;據市調公司Grand ViewResearch資料,2023年全球食用色素市值達31.3億美元,預計2024年至2030年將以6.5%的複合年增長率成長。隨著食品安全議題備受關注,天然食用色素的運用是值得重視的趨勢。

萱草「花蓮7號-豐美」。
農業技術
美形美味產量豐 萱草花蓮7號―豐美:糖度佳兼具抗氧化特性 要做金針產業新寵

萱草在歐美地區的主要定位為觀賞與庭院布置的植物,經國外長年育種選拔,可以觀察到歐美地區萱草的花色多元,色澤艷麗又吸睛,常用於美化環境和布置花壇景觀。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自2000年開始進行萱草的雜交育種、栽培及推廣工作,培育出純觀賞用萱草「花蓮1號至6號」,更推出食用、觀賞兼具的新品種「花蓮7號— —豐美」。

多樣的種原是人類未來農業的基礎,圖為陸稻(Oryza sativa)種原,稻穀的稻芒是和現行水稻最明顯的差異。(圖片提供╱劉予暄、楊富鈞,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 CC BY 3.0 TW DEED)
農業技術
認識農業的基石:作物種原(下):全球糧食方舟 公私協力種原收集保存

繼上篇「千萬年來持續育種 種原的種類有哪些?」,本篇從種原收集與保存的重要性談起,包括如何收集、保存方式及種原庫運作。除了國家政府的基因庫保存,傳統農業社會的農民留種展現「藏種於農」,農民保種工作與種原庫的功能同樣重要。面對多變的未來,作物遺傳資源,也就是種原的保護、探索與應用,將是農業永續發展與繁榮不變的基石。

蝴蝶蘭市場用花以花徑大於8公分的大花種為主,其中又以紅色大花品種為主流。
農業技術
捎來幸福的彩蝶 優雅繽紛蝴蝶蘭:掌握光照通風 簡單養護便可連年開花

曾幾何時,臺灣人用來祝賀的花禮、公司行號與商店日常布置的花卉,幾乎與蝴蝶蘭劃上了等號。蝴蝶蘭花朵渾圓端莊,形似蝴蝶輕盈飛舞,花序彎幅優雅、排列有序,具有豐富多變的花色與斑紋,更重要的是決定性的關鍵――長達100天以上的觀賞期,綜觀其他觀賞花卉,罕有能與蝴蝶蘭競爭的對手。

蝴蝶蘭因花朵形似蛾蝶而得名,屬名Phalaenopsis是由希臘文phalaina(蛾)與opsis(相似)兩字組合而成,義指像蛾的花。

水果分級讓市場從批發到零售可以有序交易,是產銷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攝影╱林靜怡)
農業技術
從單根香蕉到截切工廠 臺灣水果產銷大變革:打造新時代水果王國 採後處理需要新科技╱焦鈞

臺灣作為1970年代全球性的「水果王國」,當時政府派出大批農技團專家,到非洲友邦國家教導當地農民種植無籽西瓜,背後功臣還包括強大的種苗培育能力;一顆顆鮮紅的無籽西瓜,還成為政府「宣揚國威」的軟實力。

曾幾何時,年輕一輩已經不太清楚「水果王國」的威名由來,水果外銷市場通路也一路坎坷,近年進口水果量還節節攀升,從2013年52萬公噸到2022年突破62萬噸,已追上同年國內水果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黃花苞舌蘭「臺南5號」
農業技術
適合地植美化庭園 黃花苞舌蘭臺南5號:新花色拓展苞舌蘭市場 花朵更大花期更長

一般認為蘭花較為嬌嫩難養,需要種植在通氣性佳的無土介質及半遮蔭的環境下,但原產在熱帶島嶼的苞舌蘭非常耐熱、花期又長,可以露天種植,為景觀地植的優良素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先前發表的苞舌蘭「臺南3號」、「臺南4號」,為適合景觀地植的粉紅及紫紅大花品種,頗受好評,現今再推出苞舌蘭黃花新品種「臺南5號」。

種子是最為大眾熟悉的植物「種原」形式,種原代表遺傳資源,種原的多樣性也代表育種乃至農業韌性的可能性。(攝影/林韋言)
農業技術
認識農業的基石:作物種原(上):育種持續千萬年 種原的種類有哪些?

種原對於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極為重要,能影響該國農作物乃至育種相關技術的國際地位。人類所利用的農作物大都經過長期馴化、育種,而持續育種所仰賴的便是種原,這個歷程已經千年甚至萬年;但在自然條件、社會變遷等因素影響下,農作物的耕作管理持續受到挑戰,氣候變遷更使韌性農業變得急迫,種原作為農業基石,對於全世界的農業永續更形重要。

橘紅色是長壽花經典花色,但重瓣品種是經過長期改良而來。
農業技術
淡雅豔麗應有盡有 讓長壽花伴你長久:長壽花如何長壽?選購、栽培有技巧

從過年到現在,大家是不是被花市中可愛的長壽花所吸引呢?不論喜歡單瓣星型或是重瓣玫瑰型,淡雅的白、黃、粉紅,還有濃豔的橘、紅、紫紅,單純素雅或是華麗奔放,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品種。生產規格有3吋可愛的桌上型迷你盆栽,也有綻放豐盛的5吋盆規格,如果嫌一盆中只有單色不夠豐富,也有農民聽到消費者的需求,在一盆中種上三個花色的長壽花,絕對夠多彩繽紛。

農業技術
臺灣No.1燉飯米 花蓮26號:因應米食文化演變育種 在地品種、在地栽培

義大利燉飯在國內餐廳菜單上已不少見,有些餐廳會以國內的一般稉米製作,但部分餐廳仍有製作道地義大利燉飯的需求。臺灣一直以來沒有以燉飯為利用目的育成的水稻品種,也造成國內持續進口「Arborio」和「Carnaroli」這兩個義大利知名的燉飯米,近年進口量穩定維持每年100噸以上。基於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多年前開始朝向有別於傳統水稻品種的燉飯米品種選育。

瓜類作物健康與否,葉片的狀態可提供很多訊息。(攝影/吳尚鴻)
農業技術
智慧識別瓜類病蟲害 「虛擬植物醫生」隨時在線:使用者上傳影像即可識別葉片病徵

臺灣瓜類作物種類繁多,但以傳統的分離法檢驗診斷需時數日以上,現代分子診斷仍需大量人力時間進行前處理與採集,且為破壞性採樣。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感測與光譜分析實驗室」與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副研究員黃晉興、助理研究員林筑蘋團隊合作,經由作物專業人員協助進行田間影像蒐集及病蟲害判釋,建立瓜類病蟲害影像辨識系統,以快速、免破壞方式診斷病害,並進一步開發「虛擬植物醫生」LINE Bot可供農友使用。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洪昇芽菜共同研發生產履歷大豆台中1號黃豆芽產品。
農業技術
大豆台中1號-九月豆 省工省肥好管理:小粒型、高蛋白優勢 新品種加工多方布局

大豆為臺灣重要雜糧作物之一,其籽實含有豐富蛋白質與油分,營養成分佳。國內雜糧仰賴進口,2022年資料顯示,國內進口大豆、小麥及玉米等主要雜糧約873.8萬公噸,其中大豆進口量為274.6萬公噸,占31%,而國產大豆自給率不及2%。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農改場)自2014年起,執行「再生稻轉作雜糧作物及沿海地區耕作制度調整研究」,推廣中部地區二期作轉作大豆。

花芽從頂芽長出,1~3月進入開花期後,應注意各類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攝影/林韋言)
農業技術
全面守護芒果花期 防治資材有新選擇:以改良式硫黃溶液防治芒果花期病蟲害

芒果栽培可能遭遇的病蟲害,包含白粉病、蒂腐病、炭疽病、黑斑病、薊馬類、葉蟬類等。其中,芒果花期又以白粉病、炭疽病、薊馬類最常發生,若未加強監測與防治,品質及產量將會受損。本篇文章將介紹芒果花期重要病蟲害,以及本場開發之改良式硫黃溶液應用於芒果開花期,針對白粉病及薊馬類之防治評估。

不同的種植環境、肥料選擇、施肥量,會影響甘藷的收成、外觀與營養成分比重。(圖片提供/農科院)
農業技術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甘藷篇(下)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甘藷篇(下)。

番木瓜「台農11號」果肉橙黃色、儲運性佳。
農業技術
橙黃果肉、自帶花香 台農11號-小寶 風味絕佳:木瓜界新星耐逆境、更豐產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為半草本熱帶果樹,屬番木瓜科(Caricaceae),番木瓜屬(Carica)。在臺灣栽培已有百年歷史,1940年以前,因為番木瓜品種特性不佳且栽培技術落後,所生產的果實品質不佳,通常是作為副業栽培,面積約300公頃。農業試驗所投入研究人力與經費,進行品種與栽培技術改良,隨著品質提升、推廣營養價值,消費需求量增加,栽培面積也逐漸擴大。

美國大華超級市場(99 ranch)可見通路常溫開架銷售臺灣番石榴。
農業技術
冷鏈外銷再進步 穩定輸銷臺灣爽脆番石榴:搭配關鍵採後技術鎖住鮮果風味

番石榴為我國重要熱帶經濟果樹,果實口感清脆爽口,加上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多酚類等高抗氧化力及亞硝酸鹽清除力物質,常年廣受國內消費者青睞,極具外銷潛力。2009年,農業部向美國提交番石榴輸銷申請,於2019年10月由美國農業部動植物檢疫局公告准入,同年12月第一櫃番石榴啟航,是我國番石榴輸美的里程碑。然而,番石榴輸美卻傳出品質不穩定的消息,因此番石榴的採後流程需改善,期待突破關卡,順利銷往海外市場。

玉女番茄皮薄多汁且甜度高,平均售價高,是外銷的首選。(攝影/王士豪)
農業技術
冷鏈搭配無萼片採收 外銷成長指日可待:低溫保鮮技術克服小果番茄低溫寒害與後熟反應

小果番茄鮮紅討喜,果實大小易入口,加上皮薄多汁、風味佳及富含多種營養成分等優點,是我國近年熱門的園藝作物,栽培規模亦迅速擴增。我國自2014年起推動小果番茄外銷,但海外市場高度集中於鄰近國家且外銷量少,多數仍流入內銷市場使交易價格崩跌,因此拓展長程外銷市場儼然成為重要議題。小果番茄因其特性,若要外銷,需尋求低溫以外的保鮮技術,而這正是我國小果番茄的長程保鮮技術缺口。

番茄對氣候環境較為敏感,夏季時宜搭建遮陰處並進行溼度管理,以降低落花、落果。
農業技術
掌握番茄栽培關鍵:防治落花落果 有助產量提升

番茄為茄科之蔬果作物,原產於南美安地斯山脈之秘魯、厄瓜多爾等地,依據2022年農業年報統計,番茄種植面積約3,895公頃,產值約42億元,主要栽培地區為嘉義縣、南投縣、高雄市等地。

甘藷在不同種植環境下,需要調整其施肥方式與用量。(攝影/戴靜宜)
農業技術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甘藷篇(中)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甘藷篇(中)。

由古至今,不僅西方國家的庭院中種著石竹,東亞歷史上,上從帝王下至仕紳,無不欣賞石竹之美。
農業技術
夏季也能賞石竹 「台農2號-夏粉霞」四季生產:9年育成耐熱抗溼新品種

石竹與康乃馨是石竹科石竹屬植物,為世界重要的經濟花卉之一,大多應用於花壇、盆花及切花。石竹為一至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在我國景觀花卉的生產量每年約30萬株,大多應用於秋冬季的景觀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