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搖曳的媚眼 深邃迷人藍眼菊:日照需足、避免淋雨 補充開花肥可持續盛開

藍紫色花心是藍眼菊典型特徵,白色舌狀花是基本款,花心黃色為欣賞時帶來更多層次與趣味;黃、橘色是與非洲金盞花雜交而得。

藍紫色花心是藍眼菊典型特徵,白色舌狀花是基本款,花心黃色為欣賞時帶來更多層次與趣味;黃、橘色是與非洲金盞花雜交而得。

文.圖╱陳坤燦
畢業於松山工農,求學時期一頭栽入植物世界裡,至今近40年。因為愛花成痴,從求學、工作、生活都充滿花草的蹤影,無處不是對於植物的專業與熱情。2013年為完成更大的栽種夢想移居宜蘭,打造650坪的個人植物園。

熱鬧的春節過後,花市商品逐漸褪去節慶色彩,轉而呈現春天生機盎然的景象。這個時節,多種菊科花卉相繼登場,例如俗稱瑪格麗特的木春菊、天晴碧空花色的藍菊,以及有著湛藍深邃眼眸的藍眼菊家族。這種彷彿擦著藍紫色舞臺妝眼影的菊花,常令愛花人為之著迷,不知不覺就將它迎回家中。正是這獨特的藍紫色花心,英文名稱直接以「blue-eyed daisy」稱呼它。

在開始介紹藍眼菊(學名:Osteospermum)之前,首先要說明菊花的構造。我們所見的「一朵菊花」,實際上是由許多小花組合而成的花序,可以理解為眾多小花聚成「一朵菊花」。

藍眼菊花朵中心的藍紫色「眼睛」,其實是管狀花,在尚未開放時,呈現著金屬光澤的藍紫色小小梅花造型,待管狀花一圈圈次第綻放後,便會露出鮮黃色的花藥,宛如黃色光環,為仔細欣賞藍眼菊時增添另一種趣味。藍眼菊四周排列的花瓣,其實是一朵朵「舌狀花」,在舌狀花的基部有一抹暈染開的藍紫色,彷彿在眼瞳旁抹上妝影,這正是藍眼菊最大的特色。

重瓣藍眼菊能清楚觀察到,菊花花心實為一朵朵管狀花,由外側逐漸向內側開花。

品種顏色與花形多樣 雜交非洲金盞更富變化

最基本的白色藍眼菊,其舌狀花呈現濃厚的乳白色,不同於木春菊的輕透白色,更能凸顯那迷人的藍紫色眼影效果。除了白色品種外,還有數量逐漸增多的粉紫和深紫色品種。這些花無論種植於陽臺或花園中,都能增添獨特色彩。

近年來,一種舌狀花呈匙型的特殊匙瓣品種「Spooned Varieties」零星上市,某些種苗公司以旋轉(Whirls)或風車(Whirligig)來為這類品種命名。這種奇妙的花形,看起來確實像旋轉的風車或摩天輪,也讓人聯想到水滴激起水花的瞬間,是藍眼菊中珍稀的鳳毛麟角之作,遇到時不容錯過。

匙瓣品種「Spooned Varieties」的舌狀花為獨特的匙型,也有人以風車形容。

市面上偶爾可見一種與藍眼菊極為相似,但體態較為高挑清瘦的花卉,這是Dimorphotheca (異果菊屬)的花卉。在臺灣,依照日本園藝名稱「アフリカ金盞花(キンセンカ)」,直譯為「非洲金盞」。它與藍眼菊的相似度極高,以致其屬內成員常有分分合合的變動,不僅讓植物分類學家感到困擾,園藝愛好者更是常摸不著頭緒。近年來,種苗公司更進行這兩屬花卉的雜交,使藍眼菊產生了橘、黃色系的品種,大幅提升了觀賞價值,在臺灣各地花市的冷涼季節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非洲金盞花心處的藍紫色暈染與藍眼菊相似,但整體花型較為高挑清瘦,舌狀花在視覺比例上更細長。
非洲金盞花心處的藍紫色暈染與藍眼菊相似,但整體花型較為高挑清瘦,舌狀花在視覺比例上更細長。

藍眼菊類植物原產於南非山區,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不應誤以為所有非洲原產的花卉都耐熱,因其主要育種親本來自高山地區,實際上是一種喜好冷涼,高溫期會進入休眠的花卉。

在臺灣,藍眼菊通常在過年前後上市,1~3月為出貨高峰期,各地花市都能看到各式最新品種。農民主要生產5寸盆的盆花規格,以氣候適宜的埔里為主要產地。花農採用進口種子,在入秋天涼時進行播種,經過約3個月的精心栽培,包括使用點滴灌溉等細心呵護,才能培育出最優質的藍眼菊。

日照與通風是養護基本 開花液體肥助持續盛開

選購藍眼菊時,應挑選株型緊密圓整,枝條下部葉片較少黃化枯萎現象,且每個枝條末端都有花苞的植株。已開花的盆栽可確認花色,但須避免挑選已全部盛開的植株。栽培位置需要充足陽光與良好通風,這是種植藍眼菊的基本條件,日照不足會導致開花量減少,遮蔭則會使植株孱弱。

緊密圓整、枝條末端都有花苞的植株,是理想的藍眼菊盆栽。
緊密圓整、枝條末端都有花苞的植株,是理想的藍眼菊盆栽。

在臺灣北部多雨的冬季,遇到連日陰雨時,應將盆栽移至避雨處,以防植株葉片腐爛。雖然藍眼菊在原產地具有耐旱能力,但在集約栽培下已較缺乏抗旱性,疏於澆水容易導致生長停滯,甚至造成花朵凋萎、花苞敗育。因此,適時供水是培育的關鍵;可觀察花瓣狀態或盆重來判斷澆水時機,澆水時應直接對準介質,避免弄溼整株植物,以防誘發灰黴病等疾病。

每次澆水都要確保介質充分吸水,直到有多餘的水從盆底排水孔流出為準。由於藍眼菊是生長開花極為旺盛的植物,會持續消耗養分,因此施肥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建議每隔1週施用1次開花專用液體肥料,對維持續開花非常有幫助。花朵凋謝後應立即剪除以保持觀賞性,剪除時不要只剪掉花梗,應在稍低的位置修剪,更有助於促進開花。

花朵凋謝後修剪可促進藍眼菊持續開花,需注意剪除位置應稍低。
花朵凋謝後修剪可促進藍眼菊持續開花,需注意剪除位置應稍低。

經過1~2個月的生長開花後,植株可能出現枝條過長或參差不齊的情況,此時可透過修剪來維持圓整的株型,同時去除過密或過細的冗餘枝條。修剪下來的健壯成熟枝條可用於扦插繁殖,將其截成約5公分長度,保留3~5片葉片,移除下方多餘的葉片。由於藍眼菊發根較慢,建議使用發根劑來促進扦插成活。從扦插到開花約需3個月時間。

雖然扦插繁殖並不困難,但需注意藍眼菊不耐夏季高溫潮溼,此時植株容易生長衰弱並罹病。持續栽培至入夏後,植株會逐漸老化衰弱。儘管多年生的藍眼菊不一定因此枯死,但整個夏季會呈現病懨懨的狀態,占據種植空間,建議可改種夏季花卉。若想嘗試讓藍眼菊越夏,則需修剪過密的枝葉,將植株移至通風且不淋雨的位置,停止施肥並觀察介質乾燥程度來決定澆水時機。

扦插繁殖時,應選取健壯的枝條,修剪至約5公分長,並保留3~5片葉片,以提高發根成功率。

藍眼菊與非洲金盞差在哪?

藍眼菊

學名:Osteospermum hybrid

英名:blue eyed daisy 、African daisy、

Cape daisy、South African daisy 菊科藍眼菊屬的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園藝栽培多為多年生種類。原產非洲東、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島,原生種約50種,其中超過30種原產於南非。屬名由希臘文osteon(骨)和拉丁文spermum(種子)組合而成,可能指瘦果形狀如骨或堅硬如骨。植株高度20~50公分,互生葉片呈披針形,葉緣具粗鋸齒。花自莖頂開出,管狀花呈藍紫色,舌狀花有白、粉紅、淺紫、紅紫等色,還包括具有色彩條紋與漸層色的品種。

非洲金盞

學名:Dimorphotheca hybrid

英名:Cape marigold

菊科異果菊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南非,原生種18種。在原產地的荒野,雨季過後常形成壯闊的天然花海景觀。屬名源自希臘文dimorhos(意思是具有2個型態)與theca(盒箱、容器),指一個花序會產生一般瘦果與有翼的扁平瘦果,因此在植物學上稱為異果菊。植株型態與藍眼菊相似,花色以黃、橘色為主,花序柄較長,花瓣略具光滑質感,舌狀花基部常呈茶褐色或藍紫色。

藍眼菊與非洲金盞雜交品種

這類雜交品種通常保有非洲金盞的橘、黃色系,但舌狀花如藍眼菊般寬大、質厚,具有絨布般的質感,失去非洲金盞的絲緞質感,豐富的色彩讓藍眼菊更受歡迎。更為特別的是3D系列的重瓣品種,其特色在於中央管狀花變大且具有顏色,這種變化使整朵花呈現立體感,因此種苗公司將其命名為3D。花農曾引進生產,令愛花人驚嘆於其花型的變化,可惜近年因故停止辦理種苗進口,使花友無緣一睹其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