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寺廟屋頂的龍鳳花草與生動人偶,都是利用剪黏、交趾陶等傳統工藝做出來的,是寺廟不可缺少的民俗藝術,但你可知道這些交趾陶,有可能是跟馬桶一起燒出來的?而且想了解作品是哪家流派,觀察塔身是直是圓就可知端倪。
過去好長一段時間,島上的日常圍繞在山、海、田之間,而建築空間作為承載生活的系統,提供居住也支應生產。達悟傳統建築包含常被稱為地下屋的主屋、高屋(工作坊)、涼台、船屋,各空間的機能屬性不同,有相應的建築工法。
位於臺中市、宜蘭縣交界附近的710林道,是登山界耳熟能詳的著名路線,因為它是攀登「臺灣五嶽」之一南湖大山的必經之處。秋季這條山徑有一些特別的野花野果,放慢腳步仔細觀賞,將中海拔雲霧帶的植物珍寶一一收入眼簾!
凌晨3點5分,海拔3100公尺的營地,只見頭燈的光在黑暗中窸窸簌簌,空氣凝結成冰。一名學生裹著羽絨外套來到帳裡,Katu老師給他的手指套上血氧計,血氧值還算正常,但心跳高達121。
觀音山是臺北盆地西面最醒目的天然地標,也是一處生態小綠洲,春去秋來,各種蝴蝶、昆蟲、鳥類南來北往,前幾年更掀起一股「抓雞」熱潮,此雞非彼雞,是一種美麗又危險的昆蟲──龍眼雞。
西南風吹拂,島上西南角有許多閩南聚落,珠山、歐厝、古崗、東沙和東社等等,都是人數近百的傳統僑鄉。珠山開村670年,雖然沒有如其他閩粵僑鄉遺留下許多宏大的洋樓群,但小型盆地的聚落群、岩石嶙峋,七座水潭接續流緩出海,形塑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沿著東海岸而行,台11線兩旁展開的景觀很不同,一邊是太平洋海景,另一邊則是林立別致的教堂,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這些教堂或運用原住民圖騰,或呈現藍白地中海風情,還有像「卡片教堂」宜灣長老教會小巧可愛,成為一種花東之美。
臺灣高山茶世界聞名,阿里山茶的發源地就在嘉義縣梅山鄉龍眼村,這裡時常雲霧繚繞,日夜溫差大,適合茶樹生長。1976年茶農林允發引進第一批茶苗,開始在高海拔種植,開啟了臺灣高山茶的新頁。
高海拔世界有種真空的靜謐,連清晨的鳥叫都很難聽見。我們走在古道與中央山脈主稜重疊的小徑,兩旁高大的鐵杉環繞著箭竹草坡。向東望去,是來時的倫太文山系,突出的山頭如雲海中孤島;往西,則是熟悉的東郡大山與東巒大山,卻是第一次從這個方向眺望。
霧季到來,飛機不飛,島嶼在霧中的樣貌讓人難以辨識清楚。但聚焦在細小的尺度上,此刻的馬祖春暖花開、生機勃勃,成為列島先民豐厚的食物來源。種植旱作、採集藥草、撿拾螺貝、討海抓魚……無論在山上還是在海中,依公與依婆〔註〕運用智慧與四時共存,秉持漢方「不時不食」的思想,飲食基礎正符合這個島嶼四季分明的氣候。
盛夏時分,找一處清涼的森林,聽聽蟬聲繚繞,最令人神清氣爽、暑氣全消。新北市雙溪區泰平里位於北勢溪最上游的偏遠山區,為雙北幾百萬人口的水源地,拜水源保護之賜,原始自然的森林、溪流環繞整個山村,也是動植物生態豐富的勝境。
大家喜歡用「百變」來形容每次出現給人眼前一亮的女明星。事實上,若論百變,誰都比不上神級的「林小姐」,也就是被譽為「臺灣第一女神」的媽祖──林默娘。祂不僅形象多變,人氣更是無人能及,粉絲囊括男女老幼,可說是跨越年齡族群的超級女神。
合歡山是臺灣最平易近人的高山之一,有全臺最高海拔的公路台14甲線通過,成為探索高山風光、動植物生態最方便輕鬆的去處。我年輕時愛爬山,經常背著重裝備攀爬百岳,合歡群峰也造訪好幾次,當時年輕力盛,爬山以攻頂為目標,現在體力不如從前,但爬山的心境進入另一層次,沿途美麗繽紛的花草、昆蟲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原因。
山行前我們在阿光家整裝,老人特別來訪,說要為我們祈福。他矮小的身軀捧著一把比人高的芒草,口中念念有詞。啜一口米酒後,噴灑在芒草莖葉上,在我們的頭頂上用力揮舞,空氣中瀰漫著酒香。
曾聽有位美食家說:「不管到哪個鄉鎮,先打聽哪裡有大廟,就會找到讓人滿意的小吃店。」我則篤信傳統小吃聚集地多半是當地信仰中心,按照這線索尋找歷史悠久的廟宇,往往八九不離十。
春夏交際,中海拔山區野花盛開,這時候上山賞花、尋寶最是心曠神怡。太平山是宜蘭著名的國家森林遊樂區,也是臺灣中海拔山區動植物生態的聖殿,這一次生態抓寶就帶大家到太平山輕鬆走訪見晴懷古步道與翠峰湖環山步道,尋訪令人魂牽夢縈的台灣胡麻花、高山杜鵑,以及繽紛多彩的中海拔蛾類,為春天留下美麗的註腳。
連著好幾天一早到部落的雜貨店門口報到,maran跟我說視當日天氣決定是否出航,「今天浪太大沒有哦!」總是得到這樣的回覆。野銀部落位在小島的東南方,是島上人數最少的部落,至今保留全島最完整的傳統建築群。
太古之初,有個女巨人在大地悠遊,千萬年來如是。一天他終於累了,坐在山巔上,呼出的氣息化成溼潤白霧沾染大地,長出各式各樣的草木。他長長的髮絲化作一重重的山稜往外延伸,幾乎要包圍整個身體;身上的汗水留下,匯聚在兩腿之間,成了綿長的溪流。野獸從他的右腿竄出,鳥從他的左腿飛來,最後他的身體長出了跟他外觀一模一樣的人,蔓延了整個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