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好農情】新港教會,守護小鎮老宅與記憶

菅宮勝太郎故宅

菅宮勝太郎故宅是東臺灣罕見的兩層樓日式建築。

文字攝影/王曉鈴

沿著東海岸而行,台11線兩旁展開的景觀很不同,一邊是太平洋海景,另一邊則是林立別致的教堂,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這些教堂或運用原住民圖騰,或呈現藍白地中海風情,還有像「卡片教堂」宜灣長老教會小巧可愛,成為一種花東之美。

每一座教堂的存在,都是與地方的對話。臺東成功漁港附近,有一座簡樸的新港教會,是1977年白冷會修士傅義設計的新堂。緊鄰教堂的,是教會近年致力保全的兩棟老屋,即使扛起債務,也要守護地方90年的共同記憶。

三棟建築中年紀最大的老屋,建於1935年,是時任新港支廳長菅宮勝太郎的住宅,為東部罕見的兩層樓日式建築。菅宮任職期間,替成功鎮規劃棋盤式街道、港口等建設,如今聞名的特色捕魚法──鏢旗魚技術,也是他從日本漁村引進。

菅宮很喜歡新港,接到調職令時,即使辭官也要留在新港,在港口附近建了這座住宅。據說他退休後最大的享受,就是坐在二樓陽臺,喝咖啡同時眺望漁港。

1945年,菅宮故居由高端立醫師收購作為高安診所,為鎮上帶來先進的西式醫療服務。隔年,高醫師的父親,也就是長老教會的高篤行牧師,來到新港探訪,發現新港已有信徒,可惜無處禮拜,於是利用診所空間召集大家作禮拜,新港教會就這樣開始了。

夾在菅宮故居與教會之間的平房歷史約50年,也曾作為高安診所,目前由返鄉的翁悅菁與先生張晏經營「眺港Café」,內部保留診所格局,用色調與布置營造清新的文青風,學中醫的張晏也以漢方設計多款飲料。

自小在小鎮教會長大的翁悅菁,飄蕩多年後決定回成功,為家鄉也為教會做點事,就這樣投入老屋保存與導覽,為旅人訴說這三棟房子的前世今生。

PROFILE

王曉鈴 艋舺人,路過寺廟拜拜是日常。資深旅遊記者,採訪途中拐彎看廟是經常。研究宗教文化,思考土地農事與神同行是正常。著有《日本珍奇廟》、《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新港教會
老宅與新港教會緊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