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民觀察】用太陽封存海風的滋味

晒小管乾

正在晒日光浴的小管乾。

文字攝影/呂宛霖

每當被人問到:「什麼是你的家鄉味?」心中第一個浮現的是──石鮔乾燉肉。

石鮔是一種棲息在潮間帶石穴中的章魚,新鮮吃肉質軟且不彈,需要反覆拍揉並洗去黏液才會變得Q彈,在漁民間普遍被認為是價格不如章魚的漁獲。石鮔產於初春至夏末,在沒有冰箱的年代若想要大量保存,就得利用熱辣辣的太陽、溼黏黏的海風與流動的時光,慢慢將一季的辛勤凝縮,變成可以延續一整年的美味。

還記得小時候每當東北季風吹起,母親便會把晒乾的石鮔泡水回軟,再加入排骨或肥豬肉燉得通透;熱氣蒸騰中傳來濃烈的香氣,聞著聞著便驅走了初秋寒意。孩子們擠在飯廳探頭探腦,看見媽媽抓起砧板上的蒜苗,起鍋前一把撒下,就像比賽鈴聲響起,大家衝向餐桌開始搶食大戰。好吃到連棕紅色的濃郁湯汁都不放過,與白飯拌在一起就是兒時的山珍海味。

漫步在漁村小聚落,偶爾也會見到家戶門前晒小管乾的風景;新鮮捕撈的小管晶亮透明但不易保存,晒成乾儲存不但好過冬,美麗的淡粉色散發著誘人的香甜氣息,少掉水分後鮮甜更是提升到另一層次,是澎湖乾貨界的夢幻逸品。但這逸品也不算多難製作,漁婦巧手將其剖開洗淨,木材與漁網線穿成的晒網就是討海人的簡易日晒場,陽光海風催化過的鹹香空氣,便成了讓人依戀的季節味道。

不只是家庭晒的乾貨,前往風櫃洞會經過的井垵、嵵裡一帶,亦保留著大型傳統晒魚場;早期澎湖的魚乾皆以鹽漬加工,向日本人學習先煮後晒的技法後,為了搶「鮮」,一座座魚灶便在岸邊興建。

PROFILE

呂宛霖 土生土長澎湖人,大學起滯留臺北,途中短暫旅居神戶、倫敦,喜歡體驗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也熱愛下廚。現役編集者,但老實說,比起寫作更喜歡閱讀。

石鮔乾
石鮔乾是老澎湖人都喜歡的地道滋味。雖然不如章魚,但現在也價格不斐,想買還得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