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爬山】初識綠島山海人

文字攝影/楊理博

山裡結識的朋友中,戶外工作者占多數,小郁是其一。去年,他決定東漂發展海洋教育,今年在綠島辦理親海營隊,我也終於騰出時間,就這麼搭上鐵殼船,前往東部外海的小島。

綠島是座火山島,在地質上跟海岸山脈、蘭嶼連成一線,還可一路往南連到呂宋島。我們來到一處海灣,環島公路在此離開岸際,爬上山崖,往下可俯瞰整個灣澳,在山海的包夾間有一小片平地,稱為海參坪。原為一海底噴發隆起的火山口,又在浪濤的侵蝕下,一半被大海吞回去,形成眼前的半月灣。

小郁帶我們到公路邊一個不起眼的草叢旁,爬山的經驗讓我馬上看出那裡有個登山口,不,應該說降山口,因為路徑顯然是一路下到海邊。小徑鋪有石階,雖看起來不像當代工法,但也顯然比清代的古道年輕得多。我正在腦中猜想這條路的背景,突然一棟廢棄的屋厝,侷促的現身在叢林中。老厝以硓石建成,那是珊瑚蟲的化石,輕巧又堅固,成了早期海岸居民抵禦海風的依靠,看來這條山徑就是這戶人家的聯外道路。

下到海參坪後,碧藍的海在我們眼前張開雙臂。灣的南岬有一海蝕門及一座海蝕柱孤島,僅在低潮時相連,也因為形狀獨特,被觀光客稱為睡美人與哈巴狗,務實的先民則稱放羊仔石,過去利用低潮時帶羊過去,漲潮後就成了天然圍欄。

今天我們到時卻是滿潮,這非巧合,小郁是算計好的──他要帶我們游過去。這幾天他帶大夥四處練習觀察海象、浮潛,為的就是這個最後任務。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與海砂同炒的花生過篩
與海砂同炒的花生過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