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還沒走進漆成海藍色的「LALABAN新社香蕉絲工坊」,便看到路邊有幾棵香蕉樹,出來迎接我們的工藝師潘靜英說,噶瑪蘭人到哪裡都會種香蕉樹:「我們噶瑪蘭的香蕉樹不只種來採香蕉吃,整棵香蕉樹都可以利用:它的葉子可以包食物或放祭品,乾燥後是阿嬤驅除病魔的法器,莖幹中間的香蕉芯可以涼拌或煮湯,當然還有我們的香蕉絲工藝。」
劉大衛(Yawi Akin) 與林駿逸(Rahic La’om)共同經營的「拿鞘 Nature」將在二○二六年滿十年了。曾在淡水開設的原住民部落生活選物店,販售各種部落風格選物,後搬回花蓮專注發展檳榔葉鞘商品;疫情過後的如今,已拓點至日本的京都、神戶、和歌山等地,進而發現日本對各式特殊材質的喜愛,開啟檳榔葉鞘作品輸出國外的契機。
莖葉農廢已成為鳳梨種植過程中能夠獲利的一部分:鳳梨莖適合製作鳳梨酵素,也能用於造紙與飼料產品;過往多依靠人力手工取材,二〇二四年屏東縣九如鄉農會啟用「鳳梨葉自動取纖機」,全面提高了鳳梨葉纖維的產量。
鳳梨葉的纖維既韌且彈,具有涼爽、透氣等特性,適合紡織業深入發展,而新材質的應用與定位是一大課題,「優織隆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謝煥麒,洞見此材料的潛能,在二〇二一年就投入研發。
餐桌常見的草莓果醬吐司,奶油餅乾夾厚厚的巧克力餡、一匙花生醬搭配焦香培根……擁有各式甜蜜果醬與抹醬點綴、療癒生活,才算享受。
醬是風土滋味的濃縮,臺灣農產豐富,不僅水果滋味揚名國際,農作產物也皆有獨特風味──以此製成甜甜的醬,當然更令人垂涎難擋,迷戀被甜蜜寵愛。
「說到工作上各種細節的堅持,以及鑽牛角尖的程度,我們確很像。」這對四十歲左右、彼此扶持多年的伴侶,在二○一六年成立「果食男子工作室」品牌,而今十年煮一醬,在國際大賽嶄露頭角,展現的不僅這些年默默奮鬥的成果,大約也是屬於倆人情感,深刻的見證。
「小時候家前面種了兩棵檸檬樹。採收時,爸爸會把檸檬切片泡熱水,加上一點蜂蜜,做成小朋友的飲料。」Yata Kazyo因為記掛童年那杯甜甜暖暖的溫柔滋味,才有了長大後種出的這一大片檸檬園。家裡從爺爺、奶奶輩開始農作,她與先生Mama Ratang 改種果樹,如今與果園第三代的女兒Yabung Ratang 一起經營「喇當大叔的果園」。
桃園市中壢區的中正路上,有一家在地經營約一甲子的「張豐盛商行」,裝潢不同於印象中的老店,簡潔明亮。販售花生、芝麻商品,還開發多種抹醬,同時兼賣各式雜貨和日式餅乾、糖果,而最有人氣的,則是多種自製口味霜淇淋與義式冰淇淋,搭配店內花生醬風味更佳,社群平臺上商行也有破千則標籤討論。
透過雲林農會推介,我們找到一九八六年生的第二代花生青農張谷榕,畢業於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曾有擔任編輯經驗,原於中部補習班任教,因為父親身體不適,返鄉與弟弟張富凱一起接手家裡農務,撐起面積約二十公頃的田地,主要種植臺南14號花生、玫瑰紅花生與蒜頭。
位於新北中和的「尚唐坊」,以逾十多年的時間投身研發巧克力食品;位於南投竹山的「思惟巧克力工坊」,則致力在島嶼種植可可樹、推廣臺灣出品的可可──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兩位年輕創辦人唐貫榮與林政弘,在各自生命與創業的路途中雙線交會?
「那時我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臺灣可可豆,有人跟我說竹山的林政弘有在種。一聊之下理念契合,出發點都是為了健康,就想說合作看看。他的可可品質、風味都好,我跟他說好,只要你不放棄(種植),我就會繼續(挺在地)。」依循尚唐坊唐貫榮提供的線索,我們來到位於竹山鎮南雲路,「思惟巧克力工坊」的所在地。
一九六五年生的許瑞良領頭,帶著同事葉柏村、陳盈鉅,三人拿著三把剪刀,緊挨彼此,忙著剪碎花農阮照能本日現摘、一百五十公克的玫瑰花瓣,臉上掛著童真笑容,一手剪累了就換另一手,偷空相互調侃,說是太久沒有這種操作了,平常得多練。三位辣手匠師可不是無端摧殘,全是為了示範遊客來農會DIY花瓣醬的必備流程。
埔里鎮農會所用的玫瑰,為阮照能的「原香農夫」出品,其栽植溫室距離農會僅十分鐘車程,位於中正路上,兩分地。種植無毒食用玫瑰,農地最好是封閉、獨立的環境,鄰近土地也都需無汙染。阮照能搭建簡易溫室,使用有機肥整地,再輔以黑網鋪蓋土地,抑制雜草,但也保有透氣功能。
生活中常見甜味抹醬百百款,彷彿自成宇宙,不僅有展示果實各種風味的果醬,傳統風味還常見巧克力、紅豆、芋泥等抹醬,或是抹茶醬、焦糖醬與煉乳……但儘管甜蜜好尋,難免有時候盯著瓶身的名字,還是有點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做的?」我們懂!編輯部精選幾款日常總見,讓人好奇成分與口味的抹醬,一起探探它們「醬」迷人的組成究竟為何?
經典風格:具年代感的時光記憶,今已淡出城市推薦路樹之列。
Ficus microcarpa 榕樹
在臺灣幾乎四處可見。長壽,喜高溫多溼,生長快,耐修剪,枝葉密適合遮蔭。根淺易竄且有氣根,長期易將他物包覆,樹體常長成不規則狀。
可曾注意過,從出門到回家,一天究竟相遇過幾棵樹?這些堪比生活鄰居的草木、樹群,你跟它們,熟嗎?
栽植豐茂的植物於城市,除了有益生態多樣,也是讓人們可以暫離水泥、科技冷酷生活的紓壓綠境。「一花一世界」,心靈在綠意裡沉澱,可以思考得更透澈,藉以壯碩我們的身體與心理。
有沒有那麼一棵樹,是希望身為臺灣人一定要認識的?「阿里山上那株超過一百二十歲的染井吉野櫻。」長期投身樹木救治、保護工作的「樹木醫」詹鳳春滿是珍惜的說,這棵樹是全臺灣最老的櫻花樹,見證了阿里山歷史、文化發展。「從故鄉東京抵達臺灣阿里山,耗費數十年終於適應高山氣候。曾面臨枯死危機,但熬過重症,奇蹟似的復活。」
「行道樹或景觀植栽,通常來自各地方種苗場,樹木照顧到一定程度,再運送至需求單位種植。」「台灣樹木種源保育基金會」常務董事兼執行長鍾年鈞愛植物成痴,耐心為我們說明行道樹在島內遷移的費工過程,不夠,更身兼起「生態導遊」,熱情邀請我們走入產地,看看這些路樹的故鄉風景。
透明可視、具體而微的「生態瓶」(Terrarium)是將植物養在環境相對封閉的玻璃瓶內,打造自成生態循環的空間,像迷你植物園,近年正成為人們妝點辦公室或是居家空間的熱門品項,「苔蘚達人」謝資景便是在這十年,透過臉書的資訊分享,以及開班授課,逐漸被認識。
「這個可以特別看一下,應該是藍泥蜂蓋的。」「城市方舟工作室」的成員王庭碩引導我們觀察蜂旅館洞口,常見棕黃土質封門,卻有幾個門呈石灰質感的白,感覺有特別「油漆裝潢」。「這種蜂會採集壁虎大便上面,那顆白白的物質,拿來封住洞口。」
有臺灣矽谷之稱的新竹科學園區,放眼望去,總見不斷擴建的廠房,越蓋越密集、越頂天的高樓大廈,伴隨上下班時間永遠塞到動彈不得的車潮,生活只見高壓緊繃。這樣的日常環境裡,竟然有位竹科工程師,以系統化思考的專業,在水泥叢林中親手打造出綠意夢土──紀成璞以自學自製的方式,執行居家也能施作的「魚菜共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