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羅氏秋水茶:穿越時空煮一杯茶

「接手經營後,發現爺爺當年很多營業想法、行銷方式都走得很前面、非常現代,我們會開玩笑說他是從未來穿越來的人。」面對訪問輕鬆自若的羅孟芷,帶著開朗氣質的大家風範。三十五歲的她,與姊姊、弟弟共同是「羅氏秋水茶」(培蘭堂涼品茶莊有限公司)第三代經營者,分工上多處理通路、行銷與公關。據聞,只要是臺中在地人,茶飲生命經驗必嚐過一袋鋁箔裝羅氏秋水茶。一杯現實時間跨度逾七十年的養生好茶,竟出手自一位時空行者?

高香氣的仙草品種,桃園二號香華仙草。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草本植物烘焙家:紫城農場

作為培育蔬菜瓜果苗的育苗場「紫城農場」,十多年前起,開始種作草本植物,包含仙草新品種、魚腥草、杭菊、萬壽菊、胡椒薄荷、檸檬香茅、紫蘇等。二〇一五年建設加工場,二○二○年成為桃園第一家農業部農糧署輔導,取得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認證的加工場,後續以製茶工法烘焙仙草和魚腥草等風味茶,自種、自焙、自銷,獨樹一格。

台北西昌街。(攝影 吳尚鴻)
封面故事
青草聚落即景

臺北西昌街 臺中成功路 高雄三鳳中街

封面故事
【美濃印象】亻厓等就來遶美濃

這片由荖濃溪和楠梓仙溪(旗山溪)沖積形成、因夕曝雨淋而水源充沛的美濃平原,原稱「彌濃」或「瀰濃」。「彌濃山」就標記在清代「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上;一九二〇年代,日治時期正式更名美濃。平原上抬頭遠眺,月光山、人字石山、雙峰山、靈山、金字面山橫陳眼前、錯落開列,伴隨時有時無、蒼茫縹緲的清風、雲霧,引人輕輕放下心事,彷彿在此新生。

「期待擴展稻米耕作面積,打造農企業。」曾毅平說。
封面故事
【濃情農事】美農米:美濃菸葉與稻米的前世今生

高雄147號香米,外觀透白晶瑩、心腹白少,帶著淡淡雅緻的芋頭香氣,為「美農米」代表品種。
燄日高照,曾毅平笑起來,以他綠黃稻作輕輕搖晃的比賽田為背景,世界跟他的表情一樣明亮,「怎麼煮都好吃!但我覺得,最好吃的方法,應該是包裝上寫的。」他指的,是美濃區農會自創品牌、申請商標的「美農米」,特別為高雄147號香米打造獨樹一幟亮橘包裝,上頭就印著烹調法。

「務農也要維護農地生態多樣性。」蕭成龍說。
封面故事
【濃情農事】食材珠寶盒:關於務農與生活在美濃的那些事

若試著為美濃描繪一幅在地風景,蕭成龍夫妻的農家日常,大概是最貼切的素材。「一般人來美濃玩個一天,跟你說這裡好山好水,其實也體會不出來,就會覺得很無聊。」蕭成龍為我們沏茶,微笑描述自己在美濃的生活,「美濃好在哪裡?你要住個幾天。早上的風景傍晚看又不一樣了。慢慢散步,多多去接觸人,其實大家都很熱情,保持著農村那種淳樸。晚上也真的沒事做,幾個朋友就聚在門口埕,泡茶、聊天或各自滑手機、發呆。很平靜。」

封面故事
【濃情農事】野蓮:採集文化的翻轉與傳承

全年生產的野蓮,與冬日特出的白玉蘿蔔,可說是後菸葉時代美濃當紅農產。尤其野蓮,從在地粄條店一路擴張至全臺灣的熱炒店─能讓口舌挑剔的饕客心甘情願買單,這款美濃水生食材,究竟有何生猛特色?

「賞味期長,冷藏可保鮮兩週;口感脆爽、味道不強烈,適合加入各種料理,不會妨礙其他食材風味,所以消費者接受度高;最大的優勢是它四季皆出,可滿足四月到七月葉菜類較稀少,或是冬季時價格受到產量波動的葉菜類替代需求。」在地人溫仲良說明。

封面故事
【美濃食麼个】吃一桌產地限定的客家好味

美濃被好山好水環抱其中,彷彿領受祝福之地。純天然的日常裡,舊時相互照顧的農耕情感,融合進現代式的熱鬧、便利,也新也古樸,有了現在最好風景。認識這裡最好的捷徑,當然是讓一桌在地好菜指路,隨產季食材帶我們去風景現場,品嚐美味也收藏故事,心滿意足。

美濃舊橋就像是劉貴元投身棒球的出發點,如今再回來,已成為成績亮眼的職棒球員。
封面故事
【帶路美濃】劉貴元:通往未來的舊橋

雙眉濃密、瞳孔晶亮,眉宇間散發出一股不凡的英氣─他是外號「阿貴」的美濃獅山里客家子弟,中信兄弟職棒隊的廿二歲新秀外野手,劉貴元。「以前要出去比賽的時候,我們都會扛著裝備、從美濃國小校門口走出來,穿過這座舊橋。」「美濃舊橋」建於日治時期,新美濃橋落成後,舊橋原地保留、禁行大車,確保行人安全。「小時候只要一有比賽,橋的兩端或路邊,就會有很多人出來看我們。」劉貴元記憶深刻地敘述。

美濃啊╲金字面山╲每日每日╲我靜靜看你╲想問你╲怎會日日變化不停╲你是否和我有同樣複雜心情。〈金字面山〉黃瑋傑 (攝影 陳彥君)
封面故事
【帶路美濃】黃瑋傑:農村與山,還有歌

出身美濃的黃瑋傑,近年以獨特的客語藍調旋律和寧靜嗓音,數度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演唱人獎,他的音樂創作,無疑是這一代美濃與客家文化的珍寶。

八○至九○年代的童年,黃瑋傑在美濃金字面山下度過。「美濃生活的記憶很美好,所以對這裡有鄉愁,對童年有回味,有牽引。」儘管離開,從事客家與多種音樂創作的他,仍不斷往返於美濃與他處。喜歡農村,喜歡山,喜歡客家話,黃瑋傑多數歌曲都以客語創作且與美濃相關。

封面故事
【蜂蜜指南】一匙蜂蜜知多少:蜂蜜的真實面貌

對我們來說,蜂蜜含適量礦物質、氨基酸與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高;對蜜蜂而言,這些蜜則是生活的記憶──每滴蜜都反映、記錄了蜜蜂飛翔過的花域、軌跡,和經歷過的風景。於是,在基礎甜味之外,才有些味道偏酸,有些花果香氣飽滿,也有苦鹹別具一格等萬般滋味,誘人品嚐、無限回味。不同蜜源釀成的蜂蜜有何差異?食用時應注意什麼?坊間假蜜該如何辨別?

(攝影 吳尚鴻)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品嚐人與蜂與花的情懷

家裡餐桌上始終擺著蜂蜜以便隨時可用,吃草莓和酪梨時必須淋上一圈,底下結晶的沙沙口感抹在酥脆吐司上則更添風味,一開始是為了要給年幼女兒最健康、天然的糖,因而開啟了蜂蜜的尋味之旅,十幾年下來,蜂蜜成了我家的飲食日常。

蜂蜜讓我迷戀,沒有一罐蜂蜜的味道是重複或可預知的,每罐蜂蜜來自不同的蜂、不同的花、不同的日子、不同的年分,每一次打開都是驚喜,這世上還有哪種糖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菊花、枸杞、蜂蜜,舒緩眼睛疲勞的養生中藥飲。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養生蜂蜜中藥飲

富含營養的蜂蜜,不僅適用茶飲、甜食,其實搭配中藥藥材使用,也是保養身體的好方式。究竟,蜂蜜在中醫世界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該如何調製適合自己需求的中藥蜂蜜飲?跟著我們的推薦一起喝起來。

蜂蜜是日常飲食頻繁出現的調味品,風味獨特無可比,甚至僅兌水沖泡,不同蜜源蜂蜜即有萬般味道,滋味不只撫慰著身體也療癒了心靈。對於蜂蜜,中醫又是怎麼運用?

採蜜工作進行中。(照片提供 蜂國蜂蜜莊園)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蜂國蜂蜜莊園:蜂人之願,守林護鄉

從父母手中接下棒子,勇於挑戰、創新的養蜂人吳俊賢,在一九九九年開始著手打造蜂國品牌,並於二〇一四年定名為﹁蜂國蜂蜜莊園﹂,期間克服各種難關,全力維護安全、天然的養蜂環境,推出無抗生素殘留的龍眼蜜,並大力推動柳丁種植農藥減半的﹁柑願計畫﹂。吳俊賢以蜂蜜為師,學習各種大自然的學問,謙虛表示蜂農不過是把蜜蜂養好,蜜蜂才是守護一切的照顧者。

乘「蜂」破浪的蔡勝峰。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昇鋒蜂場:乘蜂破浪的進擊巨人

「我最喜歡的是這個!」通敞的倉庫辦公處,琳瑯滿目獎牌、獎狀中,蔡勝峰指著一塊高懸的匾額,靦腆中略帶興奮地說。匾額上「乘蜂破浪」四字彷彿是他人生此刻的註腳⸺那是蔡勝峰擔任班長,帶領產銷班班員取得全國第一班「蜂蜜產銷履歷集團驗證」養蜂產銷班,並獲選為第三十二屆全國模範農民時,由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致贈的榮耀,標誌著生命中閃閃發亮的時刻。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賴爺爺蜜蜂小森林:眉溪邊的蜜境

身穿粉紅色短袖上衣的阿伯,白髮蒼蒼,雙目卻透著靈光,話匣子一開便口若懸河,有如流經埔里的眉溪之水般連綿不絕,已七十二歲的他,正是素有「評蜜博士」美譽、身懷逾五十載養蜂功力的「宏基蜜蜂生態農場」(宏基蜂蜜)創辦者、人稱「頑固的賴爺爺」⸺賴朝賢。
四月天春暖花開,我走出車外不到五分鐘,雙臂已被小黑蚊叮得像紅豆冰,看我奇癢無比,賴爺爺笑著遞來自家出品的防蚊霜,蜂蠟搭配香茅、薄荷、丁香等植物,以及草本精油萃取配方調製。

越南湄公河。
封面故事
【國情指南】越南

越南,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儘管胡志明市廣為人知,但其實越南首都是河內。

雖說越南一向給人濕熱印象,不過,因全國緯度不一,各區域氣候也有所不同。北越如河內一帶,氣候與臺灣屏東、高雄等南部城市類似;冬季最低溫約至十℃,夏季則可能超過三十八℃。胡志明市以南的南越,則長年都維持約二十六℃至三十五℃的熱帶氣溫。中越如峴港、順化等區域,雖然氣候變化不明顯,但仍可以感受到些微四季變化。

翠園越南餐廳的熱門料理。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經典越味,清爽不敗

一九七六年原「翠林」於臺大公館創辦,一九八〇年代陸續擴店,有了「翠園」、「翠薪」以及新的「翠林」越南餐廳,創始店也就此功成身退。從奶奶、父親林志明到如今的三代目林斯揚,專注傳承越南料理的清爽風味,堅守幾十年來的食物記憶與品質水準,使得此一家族餐飲企業,成為臺灣聲名遠播的越南菜老店之一。

美濃的野蓮田裡,黎柏杏掌握命運,淘洗出一方越南水域。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綠金野蓮,餐桌前的越南風景

「野蓮出庄,野蓮出庄/粄仔店紅到海產擔/炒嫩薑/脆又爽……」提起野蓮,你腦中浮現的是林生祥獨特嗓音下客腔濃厚的〈野蓮出庄〉,還是熱炒店必點、油鍋滋響爽脆清甜的美濃特色野菜?是〈關雎〉的「參差荇菜」,抑或烈日下露出水池的幾顆人頭?正式名「龍骨瓣莕菜」的野蓮,無疑已從早期不起眼的水塘野菜,躍身成「後菸葉時代」推動農村經濟的美濃之光。你可知,就野蓮農黃詞偉所言,其中支撐整個產業的幕後功臣,百分之九十五是越南勞動者?

阿九現在一個人種了四甲金鑽鳳梨田。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越南媳婦的生態友善鳳梨

大武山下,鬆散的紅土被紺紅的鳳梨葉覆蓋,隨著緩坡起伏,在那種總是把頭皮晒鬆然後晒傷的陽光下,像是晒一床巨大的棉被。為了躲避過晒,鳳梨農阮氏政清晨四、五點就起床到田裡工作,等七、八點太陽出來,越熱越容易累,才回家休息到下午,再去巡檸檬田、芋頭田,還有種榴蓮蜜賣給印尼、泰國、菲律賓等來臺灣工作的「外國人」。等到太陽下山稍微涼爽了,她會再去一次鳳梨田澆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