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用途多,如何處理過剩稻草也是一門課題。借助微生物力量,不只效率提高,甚至對水稻田間管理有助益。(圖片提供╱牛厝小公主)
農業技術
借助微生物力量加速田間稻草分解:兼顧作物根部發育 讓水稻質量都提升

農田焚燒稻草的景象,對於許多讀者而言或許印象深刻,但因此產生的氣味與煙霧,不只影響生活品質與公共安全,長久下來也對土壤肥力造成負面影響,讓水稻的產量與品質下降。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推動微生物製劑,兼具施肥與稻草分解效果,不只比就地掩埋更有效率,還兼顧水稻的生長,解決長久以來的稻草處理課題。

番茄與茄子的外表迥異,但都屬於植物學上的茄科茄屬。(攝影╱Veganamente on pixabay)
農業技術
番茄在鏡子裡看到茄子?揭開茄科植物的手性祕密

番茄和茄子是臺灣廚房裡常見的食材,單看兩者的外型,難以將它們聯想在一起,但其實在生物分類法上它們不僅是同科更是同屬。想像一下,有天番茄照鏡子,結果鏡子裡的倒影竟是一顆茄子!這不是腦筋急轉彎,而是和它們體內的手性(chirality)分子有關。

曾為臺灣帶來可觀外匯的草菇,如今愈來愈少見,但仍是不可錯過的美味。(攝影╱Thanrada H. on Adobe Stock)
農業技術
從樸素手路菜回顧草菇王國榮景:傳統市場仍可見 現買現煮味最鮮

菇類是臺灣常見的食材,草菇曾在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卻因為罐頭產業的衰退,加上草菇本身不易保存的特性,在市場上變得少見;不過,這道陪伴許多臺灣人成長的滋味,至今仍有許多民眾難以忘懷。親子、飲食作家番紅花,致力於傳承不同世代的餐桌風味,本文從市場選購、食材處理到烹調,帶領各年齡層的讀者一同認識草菇。

生產勢強的臺茶26號,具有風味濃厚豐富等優點,商業潛力相當大。
農業技術
臺灣首個商用茶品種 臺茶26 號—豐鶴多產適機採:適製優質紅茶、綠茶 50 年代育種煥發新價值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去(2024)年發表的新品種「臺茶26號–豐鶴」,最早源於1950年代的育種成果「5313品系」,一度因「部分發酵茶」(烏龍茶、包種茶等)成為市場主流而被隱沒,但其產量高、適合機械採收、風味濃厚等特點,適合商業應用,未來可取代部分進口茶葉,也具外銷潛力。

具永續性的生物經濟是當前重要趨勢,包含循環健康、生物質能源、生態服務等不同領域,多樣的新技術和資材已形成新的商機。(攝影╱薛穎琦)
農業技術
農業生物經濟的革命性趨勢:跨領域整合實踐「道法自然」新技術

近世代生物經濟受到矚目,大約是1980年代後期及1990年代初期,當吾人警覺氣候變遷恐將嚴重威脅到人類的永續發展,需要反思工業革命以來以石化原料為基礎的相關各類產業經濟活動,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迅速增加,乃至影響氣候暖化與變遷,進而主張以生物資源及循環創新利用的思維,接替以石化原料為基礎的思維,來推動後續的產業發展。

兔化豬瘟活毒疫苗的研發是臺灣傳統豬瘟防治里程碑,早期年《豐年》雜誌也記錄技術發展的歷程。(圖片來源╱翻攝《豐年》第8卷第13期,1958年7月1日出版)
農業技術
傳統豬瘟疫苗見證防疫長路

臺灣豬農與傳統豬瘟纏鬥百年,兔化豬瘟疫苗(Lapinized Philippines Coronel, LPC)是防治傳統豬瘟、讓臺灣養豬產業站穩腳步的一大功臣。

落花生開花期間,於根系施用根圈微生物製劑,有助改善土壤、減緩落花生病害。
農業技術
臺南農改場微生物製劑 讓落花生更健康:根圈微生物改善土壤結構 防病害也增產量

落花生為臺灣主要雜糧作物之一,但如未做好田間土壤管理,容易遭遇落花生果莢黑斑病等土傳性病害影響收成。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應用土壤中的根圈微生物,改善土壤酸鹼值並增加有機質,也降低發病率。

薄冰白鶴芋是臺灣首款取得品種權的白鶴芋,預計今年叩關國際市場,展現臺灣觀葉植物選育成果。
農業技術
萬中選一白斑品種 薄冰白鶴芋觀葉新選擇:斑色表現清晰穩定 今年叩關國際市場

白鶴芋屬是觀葉植物界的熱門植物之一,生長力旺盛之外,同時具有消除室內空氣有害成分的功效,在全球觀葉植物市場均有發展潛力。位於南投埔里的「宅栽觀葉植物農場」,自2019年發現並選育出帶有白斑、顏色分配均勻且性狀穩定不受氣候影響的「薄冰白鶴芋」,成為臺灣首款取得品種權的白鶴芋。

蜜蜂對芒果花興趣缺缺,但麗蠅卻能協助芒果花授粉。早在1980年代末,臺灣就曾借助麗蠅,解決芒果不結果的問題。(攝影╱楊儒民)
農業技術
善用授粉昆蟲 芒果歉收放蠅可解:低溫多雨衝擊收成 借助生物應對氣候逆境

冬春之交的低溫,是芒果順利結果的一大考驗。今(2025)年初冷暖變化無常,加上降雨,導致芒果結果率偏低甚至全軍覆沒,許多農友蒙受損失。屬於蟲媒花的芒果,仰賴授粉昆蟲協助生殖,從1980年代後期起,臺灣就曾透過飼放麗蠅(科名:Calliphoridae)協助授粉,順利改善芒果開花卻不結果的問題。

美濃獅形頂稻田。美濃是耐熱香米品種高雄147號的主要生產地之一, 並打造完整專屬生產鏈,在氣候暖化下兼顧稻米產量與品質。(圖片提供╱美濃區農會)
農業技術
育種因應暖化衝擊 臺灣耐熱水稻品種介紹:高雄147 號質量兼具 搭配技術觀念穩定生產

水稻是臺灣最重要的作物,從日治時代至今,經過無數次育種,選育出風味、抗逆境能力不同的品種,對民眾日常飲食影響深遠。近年氣候變遷衝擊農業生產,稻米也不免受到影響,各農業試驗所、改良場也因應暖化持續育種。本文介紹臺灣現有耐熱水稻品種,其中高雄147號耐熱之餘,食味表現也佳。

航遙測影像結合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技術,能帶動農地、農作管理的效率提升。(圖片提供╱農業部、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
農業技術
農業導入深度學習 提升農地管理、作業效率:國外農地影像辨識應用 已有突破性發展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熱潮席捲全球,在農業領域中也已廣泛應用。自2010年代興起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至今發展出成熟的AI技術應用,可協助進行農地產量預測推估、農地作物類別判釋、農作物分布概況等多個面向,並提升農業專家的作業流程效率,為農業帶來突破性發展。

青蔥育種注重耐熱性,以應對夏季動輒飆漲破百元的蔥價,近年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選育的「台農選1號」在溼熱夏季也能有不錯產量。
農業技術
青蔥台農選1號 夏季也能穩定生產:兼具耐熱與細緻口感 生長勢強全年可栽培

青蔥是國人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既可當調料、佐料使用,更是蔥油餅等小吃的主角。然而,臺灣夏季的高溫多雨氣候是青蔥栽培的大敵,連帶導致夏季蔥價飆漲,耐熱性因此成為青蔥育種的重要目標之一。

番石榴是臺灣常見的水果,透過妥當田間管理,也能照護土壤、貢獻碳匯。(攝影╱羅文菀)
農業技術
兼顧作物品質與SOC的番石榴栽培管理(上):《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四》

《豐年》雜誌先前以水稻、甘藷與玉米為例,刊登「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文章,接續內容將整理果樹相關栽培管理活動,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潛能,以番石榴(芭樂)為主要案例,說明果樹的碳吸存、固碳及碳匯貢獻,以及如何選擇最適的栽培管理。

新品種南瓜「種苗亞蔬3號—友樂」能抗多種病毒,提供農友產量穩定、符合消費者喜好的栽培選擇。
農業技術
南瓜種苗亞蔬3號—友樂 抗多種病毒新品種:生長勢強小果型南瓜 多樣栽培貼合市場需求

南瓜,別稱金瓜、飯瓜、倭瓜等,是外觀色彩多樣且口感香甜鬆軟的作物,栽培過程容易遭受病毒感染,導致生長緩慢或停滯。新品種「種苗亞蔬3號-友樂」具抗多種病毒病特性,植株生長勢強,果型呈高球型,為消費者喜好的小果型南瓜,同時瓜果產量穩定,秋冬栽培良果率佳,可提供農友栽培多樣化的選擇。

森林的形成牽涉到多樣生物之間的互動,難以單純地依照人類的規劃安排發展。(攝影╱吳尚鴻)
農業技術
復育森林為了誰?盼自然、社區一起種樹:植樹量非唯一指標 需關注社會、生態貢獻

植樹造林是復育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遷的常見做法,但偏重追求植樹面積或數量,未考慮如何真正形成物種豐富且共存共榮、可持續的生態系,恐怕難以確實達到復育目的與功效。森林生態系統需要長時間形成,並仰賴適當土壤、氣候、物種等條件配合。

臺南16號具強健生長勢,以9吋盆栽培亦能生產優質果實,果重約1.9公斤左右。(圖片提供╱宇辰種苗)
農業技術
洋香瓜「臺南16號」 網紋緊密肉細緻:抗白粉病綠肉新品種 涼溫期栽培理想選擇

洋香瓜屬於甜瓜大家族,和同屬甜瓜家族、在臺灣栽培已有3百餘年的香瓜相比,洋香瓜果皮較厚。為提供農民於晚秋至早春期間,亦即涼溫期種植更具競爭力的綠肉網紋洋香瓜品種,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多年間深入研究抗白粉病、適合涼溫期栽培的特性,育成「臺南16號」,為我國洋香瓜產業添注活水。

愈來愈多國家將坵塊作為土地調查的最小單位,更能有效掌握農作物生長變化,臺灣也正逐步發展相關圖資系統。(攝影╱krstrbrt on Adobe Stock)
農業技術
農地利用調查 土地坵塊分析是趨勢:搭配科技工具監測 精確即時更勝地籍圖

坵塊(parcel或agricultural parcel)指農地連續栽培單一作物的最小範圍,也是許多國家執行土地調查的最小單元。坵塊調查可搭配衛星影像、深度學習技術等,提供更精確且迅速的土地資訊;相較之下,臺灣現行主要使用的地籍圖雖發展成熟,但面對現代農業的需求時,難以即時反映作物生長多樣性與變化。

藍紫色花心是藍眼菊典型特徵,白色舌狀花是基本款,花心黃色為欣賞時帶來更多層次與趣味;黃、橘色是與非洲金盞花雜交而得。
農業技術
春風搖曳的媚眼 深邃迷人藍眼菊:日照需足、避免淋雨 補充開花肥可持續盛開

熱鬧的春節過後,花市商品逐漸褪去節慶色彩,轉而呈現春天生機盎然的景象。這個時節,多種菊科花卉相繼登場,例如俗稱瑪格麗特的木春菊、天晴碧空花色的藍菊,以及有著湛藍深邃眼眸的藍眼菊家族。這種彷彿擦著藍紫色舞臺妝眼影的菊花,常令愛花人為之著迷,不知不覺就將它迎回家中。

芥菜新品種桃園3號-圓頭仔瘤莖趨近圓球且側芽較少,可減少採收時修整工作,適合未來開發機械化採收。
農業技術
芥菜桃園3號—圓頭仔 榨菜加工優質品種:瘤莖大、形狀圓 因應暖化、為機械採收鋪路

臺灣傳統飲食中,榨菜長久以來是家常小菜的重要角色,原料「莖瘤芥」栽培面積曾維持在1,000公頃以上。然而,隨著氣候變遷、農村勞力短缺以及飲食習慣轉變,昔日蓬勃的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近年規模低於百公頃,為振興產業,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五峰分場研究團隊從育種技術著手,推出了更適合現代農業需求的芥菜新品種「桃園3號—圓頭仔」。

新穎的顏色與外觀是花卉育種者追求的重要目標,但耐熱、抗病等特性及後續栽培管理,均是新品種商業化生產必須考量的因素。(攝影╱吳尚鴻)
農業技術
育種技術、健康種苗打造花卉競爭力 雜交育種簡介(七):強調創新的花卉育種

不論哪類作物育種,消費市場及栽培管理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但觀賞用的花卉,育種目標與糧食作物和蔬菜仍然很不一樣。從消費市場的層面觀察,花卉育種著重新穎性、栽培管理以及的後續盆栽、切花和插花等應用;而從種苗業者的層面思考,在目標消費市場的偏好以外,物種的種原豐富度在從事育種之前就得考察。